2021年3月,梁庄镇三杨庄村荣获全国生态文化村荣誉称号。
三杨庄村位于内黄县西南35公里处,全村辖区面积3平方公里,235户,925口人,耕地面积1138亩。
这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村庄。这里不仅是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中颛顼帝喾陵寝所在地,还有2005年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被誉为“中国庞贝古城”的“三杨庄汉代建筑群遗址”。
这是一个生态优美的“天然氧吧”。这里不但有2000亩省级森林公园,还有千亩槐林、千亩构树林、杜仲树产业园、千亩桃园、千亩枣园,森林覆盖率达80%,植被茂密,绿色葱郁,是上等的生态乐园。
2018年以来,在梁庄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三杨庄村自加压力,主动作为,把创建全国生态文化村作为重中之重来抓,成立了由村党支部书记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发展之美、生活之美、生态之美、人文之美的目标,掀起了创建“全国生态文化村”的热潮。
产业兴旺彰显发展之美
受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意识的影响,三杨庄村曾是一个普通的小村庄。党的十八大后,三杨庄村以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强党建,谋发展,以“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为目标,依托优异的生态资源,注重产业发展,做好生态富民强村工作。荣获国家级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县级林果示范村,连续多年被县委授予基层党建红旗村荣誉称号。
围绕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截至目前,村里大力发展梨、杏、苹果、桃子等水果400余亩;温棚瓜菜200余亩。所产仙桃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2017年,该村入选县级林果业示范村,誉为林业生态示范基地。种植户通过特色种植走上了致富道路。
围绕人文资源优势,全面发展生态旅游业。三杨庄村突出产业特色,挖掘生态禀赋,厚植人文底蕴。村内开发了五帝同根、鸟柏、碑林、汉代遗址保护馆、奇遇森林穿越、薰衣草庄园等景点;建设了三杨庄遗址博物馆、汉代农耕文化体验馆、汉文化主题观光公园,大型足球场、篮球场;组建了汉文化表演团队、民间舞狮表演团队、民间斗羊表演队等;每年举行祭祖节、桃花节、灯光节、民俗表演。车水马龙,游人如织。休闲旅游不仅增加了农户的收入,而且还带动了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和餐饮住宿业的发展,为富民强村提供强大支撑。2017年被授予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
今天的三杨庄,引黄入内及硝河两大水系绕村而过,汇聚了田园、花果、林海、水系等优美的自然景观,是名副其实的“春观鲜花烂漫,夏尝风雨彩虹,秋品十里果香,冬卧白雪农庄”之地。2019年被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认定为乡村旅游特色村。
生态宜居描绘生活之美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单位的协调帮助下,三杨庄村以建设美丽乡村为载体,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争取上级各项政策性资金1121万元,加快“汉风小镇”建设步伐。村内墙壁绘制汉代民俗画并安装浮雕,修建村组道路17.3公里,建设了光伏发电站、标准化卫生室和文化广场,安装了路灯,安全饮水全覆盖,打造了良好的生态宜居环境和发展环境,为三杨庄村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增强村民的安全感,村里成立治安巡逻队,每天晚上在村内巡逻,寒来暑往、风雨无阻。2020年,新冠肺炎防控期间,落实“十户联防”责任制,实行联防联控,守护一方百姓平安,为国家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做出贡献。
治理有效缔造生态之美
三杨庄村积极开展各类生态保护活动,广泛开展舆论引导,让生态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2019年,全村235户全部完成取暖、做饭“双替代”工作,结束了村民延续上千年烧煤的历史。
设立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保护区内严禁任何形式的滥砍滥伐、挖沙取土,深入开展水环境治理,设置林业防火检查站。积极开展林木养护、中幼林抚育等工程,增加林业生态资源保有量。
如今,三杨庄村碧波环绕,鸟语花香、蝶飞蜂舞,绿树掩映着庭院,一棵棵白杨、国槐、海棠、雪松、大叶女贞迎风招展。在各家的庭院中,各种花木琳琅满目,石榴、柿子、山楂、葡萄挂满枝头,月季、木棉倩影起舞。文化广场四周种植的各种花草树木香气四溢,村民前来强身健体,陶冶情操。这里既是田园、公园、花园,更是心灵的家园。
乡风文明孕育人文之美
为营造和谐美满的幸福家庭,传播乡村文明新风尚,三杨庄村按照尊老敬老、教子成才、勤俭持家、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等审核标准,开展了“好媳妇、好婆婆、美丽庭院”评选活动。以身边的榜样为村民树典型,充分弘扬了敬老爱老、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加强了村民个人品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教育,促进了家庭和谐,在全村营造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
三杨庄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不仅仅是一年四季的喜人乐园,更是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幸福画卷。生态文化村创建活动的开展,让三杨庄人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生活的品质和幸福的真正内涵,村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
此刻,三杨庄荣获国家级荣誉之际,全体村民正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豪迈与自信,踏上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迈向繁花似锦的崭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