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只有全体人民信仰法治、厉行法治,国家和社会生活才能真正实现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如何让法治宣传“活”起来,把枯燥难懂的法律条文变成鲜活的故事,让普通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是新时代普法工作的关键。
一、“学”字筑基强本领,应对自如有底气
作为普法宣讲员,要自己学法懂法,先做“法律明白人”。内黄县积极开展“法律明白人”专题培训,组织宣讲员全面深入学习各类法律法规,包括宪法、民法典、刑法、行政法等基础法律,以及与社会热点、民生领域紧密相关的专门法规等,夯实普法宣讲员法律知识基础。要求宣讲员不仅要熟悉条文内容,更要深入理解背后的立法意图与法理逻辑,确保能够准确无误地向群众传播法律知识。
二、“土”字融入释法理,调出和谐止纷争
只有将晦涩难懂的法律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日常语言,才能让群众听得懂、用得上。内黄县“法治宣讲轻骑兵”成员、龙庆司法所所长刘利强面对村民关于宅基地继承的困惑,结合“张家婆媳争老宅”的真实案例,把《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中“法定继承顺序”编成了充满乡土气息的顺口溜,当场就让在场10多位村民搞清了继承顺序,成功调解了两起积怨多年的家庭纠纷。
三、“实”字落脚解难题,调查研究是法宝
不同的受众对法律的需求也存在差异,例如企业职工更关注劳动相关的法律法规,而老年人则更关心遗产继承和防诈骗的法律知识。宣讲前先调研,充分了解群众的关注点和理解难点后,按需定制内容,可以提高宣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内黄县亳城司法所所长袁建军发现当地80%的矛盾纠纷都涉及宅基地问题。他专门走访了多户有争议的村民,收集了“老宅翻建”“边界不清”等4类具体问题。在下沉宣讲时,他不再照本宣科讲《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而是用村民张三和李四“院墙之争”的真实案例,配合自制的“宅基地确权流程图”,现场解答了17户村民的疑问。这场宣讲后,村里主动化解了5起积压多年的宅基地纠纷。
四、“新”字破局抓眼球,善用新招有奇效
普法宣讲员除了采用发放宣传手册、举办线下讲座、设置社区宣传专栏的传统方式外,还要积极运用当下热门的新媒体平台,吸引不同年龄段尤其是年轻群体的关注。在河南高陵律师事务所律师牛利军创作的《民间借贷纠纷那些事儿》短视频里,他化身“法律段子手”,用“借条和欠条的区别”“没有借条能不能起诉”等接地气的方言段子,配合生动的情景演绎,将枯燥的法条变成爆笑剧情。这条1分钟的视频在抖音平台上播发后意外走红,发布3天就获得1万余次播放量,评论区里比比皆是“原来借条和欠条还有区别”“这下可算弄明白了”等留言信息。
五、“情”字连心添温度,宣讲效果入人心
普法宣讲者在为民服务上要有温度,能够耐心倾听群众的问题和疑惑,并积极给予充分回应。在后河镇文化广场的普法讲堂上,司法所所长张改花搬来小板凳坐在群众中间,随着她娓娓道来的真实故事,有人忍不住插话:“俺家那口子也这样……”张所长敏锐地接收到这一信息,立马接过话茬,像亲姐妹之间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一样,细致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中“人身安全保护令”条款,让在场的女性居民学会了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有效提升了群众的法治意识。
作者:刘现磊 普法宣讲员、内黄县司法局办公室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