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要闻 > 政务要闻
游记内黄——三杨庄遗址
作者: 来源:云上内黄 时间:2021-12-16 14:51
分享到:


早就听说内黄有个汉代遗址,被誉为中国的“庞贝古城”,一直都想去看看。因为旅行从某种意义上讲,往往就是心中对某个地方的念念不忘。

还是沿着通往二帝陵的这条旅游专线,还是在这个叫三杨庄的路口,一眼就看到刻有“三杨庄遗址博物馆”字样的标志石。原来遗址离二帝陵这么近。

 

凭经验,但凡用汉白玉作标志的文保单位,都是极具价值的。当看到这两座汉阙门,我就认定博物馆屋顶是庑殿式风格,因为汉阙是汉代宫殿建筑的一种标配,是汉代具有一定规格的装饰性建筑。

通过仿古大门,一条阶梯式甬道缓缓向下延伸,显示遗址是从地表以下5米处发现的。两边黄砂岩浮雕,既有文字,也有图案。文字是西汉著名农学家氾胜之编著的《氾胜之书》,它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代王祯的《农书》和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合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农书。图案反映的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以及二十四节气和五谷丰稔。从这些图文所表现的相关信息可以看出,这是一处汉代农业聚落遗址。至于先前看到的汉阙,在这里完全是为了烘托气氛的。

 

走进展厅,一方沙盘很详细地介绍了遗址所处的位置、地形地貌和周围环境。令我没想到的是,遗址面积很大,涵盖十几处庭院,现在保护展示的是具有代表性的其中一处。

这就是2号庭院遗址。破碎的瓦砾,虽然覆盖了原有的模样,但基本轮廓还是清晰的。庭院呈长方形,坐北朝南,在前后有两个单独的院落。门前有一眼水井,井旁是编制台,西侧有一椭圆形水塘,塘边还有树木,不远处就是农田,其耕作方式与现在大同小异,构成了汉代农家生活的基本要素,这与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也没有多大差别,就连厕所也与“厕所革命”之前一模一样。

不知道这户汉代人家当时生活的真实状况,但我认为日子过的还是比较安逸。虽然没有宫廷贵族的奢华,倒也远离了是非喧嚣,这也许就是当时黄河岸边黄土地上的活色生香吧。

把三杨庄遗址与庞贝古城相提并论,是因为曾经都经历了一场灾难,所不同的是,意大利庞贝古城是因火山爆发形成;而三杨庄遗址是因水患导致的,现在还能看到被大水冲刷浸泡的痕迹。

内黄地处黄河冲积平原,不可能发生山洪。也许是连降大雨,致使河水上涨,慢慢浸入村庄。引发水灾有一个过程,但却给人们迅速撤离留下了足够的时间,因此除了一些石磨、石臼、石磙和陶豆、陶轮、陶甑等笨重的生产、生活用具外,其余稍微值钱的东西都被人们从容地带走。面对灾难,先人们和我们今天的理念一样:只要人没事儿就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三杨庄遗址的巨大价值,我认为不能单从旅游的角度去认识。因为遗址所再现的汉代农民生活场景;反映的汉代农村社会形态;揭示的汉代农业生产状况,绝不是一般人通过一次旅游就能搞清楚的。作为一个普通的旅行者,能有幸看到两千多年前的家园,就是最有价值的收获了。

在三杨庄遗址,无论是重叠的瓦砾,还是起伏的田垄,都让我感到十分亲近。因为,让我们魂牵梦萦的“老家”,从前就应该是这个模样吧。(王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