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政〔2021〕5号 内黄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内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作者: 来源:内黄县人民政府 时间:2022-12-14 10:20
分享到: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人民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

《内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内黄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查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21年12月30日

内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

远景目标纲要

 

“十四五”时期,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持续深化期、百年未遇之大疫情的持续影响期、“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我县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变化新要求、紧抓中部地区崛起、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机遇、推动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入高质量发展、加快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攻关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科学编制全县“十四五”规划和展望2035年远景目标,对于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快新时代富强文明平安美丽新内黄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本纲要主要明确“十四五”时期内黄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大任务、保障措施,展望2035年远景发展目标,是全县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各项职能的重要依据,是指导我县未来五到十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

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中共内黄县委关于制定内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第一章  扬帆起航奋进,全面开创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  站在历史新起点

 

“十三五”时期,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各种风险挑战,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新时代富强文明平安美丽新内黄建设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2020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4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5.3%;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0.8亿元,年均增长15.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20元,年均增速8%,其中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27元,年均增速约9%,超过全省平均增速;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32.7亿元、109.6亿元,分别增长1倍、1.6倍。

三大攻坚战成效显著。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县第一政治责任、第一民生工程、第一职责使命,精准施策,合力攻坚,9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3.99万名贫困群众全部达到脱贫标准,“两不愁三保障”稳定实现,高质量完成脱贫摘帽的历史性任务,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一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扎实推进,2020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5%,PM10PM2.5浓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实现“两降一增”,出境断面水质全面达标,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有效落实,有效降低金融风险、债务风险、企业风险,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主导产业加快转型。大力调结构、促转型,初步形成新型陶瓷、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陶瓷产业加快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成为中部地区最大的新型陶瓷生产基地,贝利泰陶瓷荣获国家级绿色工厂、省级智能车间等荣誉。以康复医疗器械和新能源电动车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翔宇医疗被评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荣获河南省省长质量奖。新能源电动车及配套产业加快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装机容量达到77.6万千瓦。农副产品加工业逐步壮大,拥有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10家。产业集聚区载体功能逐步增强,实施“二次创业”,支撑全县产业快速发展。

服务业快速发展。电子商务、物流、文化旅游、金融和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2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4亿元,年均增长7.1%。依托县电商产业园,建成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入驻并孵化电商企业、创客100余家,实现全县行政村电商服务全覆盖。2020年电子商务交易额17.7亿元,农产品销售额1.7亿元,促进农民增收8000万元,被评为河南省电商扶贫工作先进县。特色商业区稳步发展,万洋国际、中原陶瓷博览城等商业项目投入运营,内黄果蔬城被评为河南省冷链物流示范园区。

农业经济提质增效。2020年粮食种植总面积143.9万亩,总产66万吨。建成高标准农田62.9万亩,蔬菜种植面积60余万亩,成功创建“中国尖椒之乡”“中国腐竹之乡”“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设施蔬菜重点区域基地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花生)标准化生产基地”,顺利通过“国家级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尖椒、花生)”复验。全面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四平台一基地”全产业链。农业标准化稳步推进,打造“三品一标”农产品62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2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个。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296家,家庭农场357家,内黄县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获批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以百城建设提质工程为抓手,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卫生城、园林城。一批路网、学校、医院、游园、棚户区改造、城市综合体项目顺利实施,县委党校、老年人活动中心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建成投用,新区一中、文化体育图书馆加快建设,南北快速通道、国道341、省道302等通道全部改造畅通,郑济高铁内黄段及内黄站加快建设,颛顼大道、枣乡大道、人民路等城区主干道改造提升,安内快速通道内黄段基本竣工。硝河及流河沟水环境综合治理深入实施,城区绿地率达到36.02%。城乡融合稳步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26.7%。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村庄全域清洁行动,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成功创建全省农村垃圾治理达标县,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显著。

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对外开放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累计引进资金35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63亿美元,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30个,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9.6亿元。重点引进安阳贝利泰陶瓷有限公司和华润新能源内黄风电项目等。重点领域改革纵深开展,“放管服”改革扎实推进,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党政机构改革等取得新进展,营商环境全面优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率达100%,社会信用体系加快建设。农村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土地确权颁证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土地流转工作总体进展平稳。

人民福祉明显增进。“十三五”期间,全县城镇累计新增就业3万余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残疾人保障、优抚救助、养老敬老政策全面落实,惠及困难群众47.4万人次,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稳定提升,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持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探索实施乡村医共体新模式,完成县中医院整体搬迁,新改建3家县级医院、17家乡镇卫生院、300余所村级标准化卫生室,引进培养一大批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强力推进县域诊疗设备提档升级,健康服务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扎实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义务教育“全面改薄”工程,投资11.3亿元实施教育项目556个。

总体上看,“十三五”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创新实践特色最鲜明、转型发展成效最显著、形象提升最明显的五年,成果丰硕,亮点纷呈。全县形成了综合实力稳中有进、发展空间持续优化、改革创新纵深推进、城市功能逐步完善、生态环境稳定提升、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的良好态势,为加快建设新时代富强文明平安美丽新内黄、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内黄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应清醒认识到全县发展中面临的一些矛盾和问题:经济总量不大,人均经济总量尚未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工业产业占比偏低,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较重;城乡二元矛盾依然存在,乡村振兴任重道远;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协调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能力需要加强;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这些问题和矛盾需要在“十四五”期间加以重点关注。

 

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的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开局起步期。

从宏观上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关系错综复杂,后疫情时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各项国家战略深入推进实施,经济发展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产业技术创新不断催生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生态建设、文化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

从我省来看,中部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在我省的实施将为我省和安阳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确立新的优势。安阳作为我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衔接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门户,将能够得益于多个国家战略,其在全省的地位将进一步增强,优势进一步凸显。

从我县自身看,“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新的阶段,具体来说处于“四个期”:一是自身特色彰显期。我县地处黄河故道沙区,在平原生态建设中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生态保护的不断加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城乡建设的高标准推进,我县绿网密织的生态体系、以生态为基础的高效农业,以及宜居宜业的城乡环境等特色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强化和彰显,也必将进一步呈现出特有的魅力和持续的竞争力。二是内在潜力释放期。我县的自然生态资源、人文历史资源都非常丰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各类发展平台的搭建,这些资源的价值将得到充分认识,以此为基础的产业机会将不断涌现,更多的市场主体将会把我县作为战略性布局的重要选择,潜在的优势也将逐渐变成现实的发展优势。三是产业发展突破期。我县的优势产品如果蔬、陶瓷、医疗设备等均属于终端消费品,直接面临着需求市场。随着以国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构建和国内消费升级的大趋势,通过陶瓷产业升级改造、康复设备制造业的不断发展,我县制造业转型升级将不断推进;随着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发挥、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不断调整,结构布局区域化、生产过程标准化、绿色化、智能化,高效特色农业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随着与制造业、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现代服务业将业态纷呈。具有我县特色的高水平现代生态产业体系将初步形成,而这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趋势高度契合,将促使我县的产业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有效突破。四是区位优势变现期。我县紧邻豫北安阳、濮阳两大城市主城区,是两市协同发展的主要互动空间,具有良好的发展都市近郊产业条件,有利于结合自身特点、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推广发展田园综合体、品牌农业、农业旅游、养生度假、生态农业,打造都市近郊型田园生态农业样板。此外,我县具有良好的区位交通条件,多条高速公路和干线公路穿过境内,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我县的产业发展内涵将会由生产向生产加集散转化,经济发展的区域影响将进一步扩大。

与此同时,还要清醒认识到,随着国家和省市各级发展战略的落地实施,“十四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时间约束更紧、质量要求更高、外部竞争更大。首先,环境、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越来越趋紧,但粗放式发展模式未得到根本性改变;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但传统产业转型步伐偏慢,新兴产业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产业规模和效益的显现尚需时日;其次,资源的利用水平和效益不高,资源优势尚未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第三,县域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但县域内发展的不平衡性突出,部分乡村经济发展滞后;第四,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不断改善,但城乡不协调性突出,与群众需求还有差距。总之,未来五年我县面临着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做大总量与转型提质的双重要求、改善民生与提升服务的双重责任。“十四五”时期,全县上下要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问题,保持强大定力,坚定必胜信心,善于在危机中育生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努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第三节  2035目标展望

 

按照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展望2035年,我县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新时代富强文明平安美丽新内黄。经济实力实现大幅提升,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主导产业迈进价值链中高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迈入全省中等县行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建成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内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更大成效,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内黄目标基本实现。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互联互通全面实现,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营商环境全面优化,形成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群众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显著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

 

 

 

第二章  “十四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原则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县域治理“三起来”为遵循,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加快新时代富强文明平安美丽新内黄建设,奋力谱写内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篇章。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入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落实中央及省委、市委党建工作会议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统筹抓好各项工作,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新时代富强文明平安美丽新内黄建设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新时代富强文明平安美丽新内黄建设全过程和各领域,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主动服务融入国家和省市重大战略,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自身发展基础和外部发展环境,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县一盘棋、城乡一体化,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三节  发展目标

 

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我县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实现建设新时代富强文明平安美丽新内黄目标,“十四五”期间要努力实现“三个同步、三个高于、五个显著提升、五个全面突破”,即:城乡居民收入与生产总值同步增长、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质量效益同步改善、社会事业进步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高,生产总值、城镇化率、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产业发展集聚度、营商环境便利度、城乡人居环境、基本公共财力、基础设施水平显著提升,现代产业体系、新型城镇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设全面突破,走出内黄特色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经济结构更加优化,经济总量显著提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努力实现进位争先。

结构转型实现新突破。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百亿级医疗康复设备产业集群、百亿级绿色建材产业集群、百亿级食品制造产业集群基本形成,打造国家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区域交通物流中心。

城乡融合取得新成效。乡村振兴取得明显成效,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更加完善,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乡村富民产业逐步形成。城乡空间结构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区和中心镇、小城镇、中心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更加健全。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进一步健全,营商环境进入全省前列,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文化发展实现新繁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法治素养明显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繁荣发展,黄河文化、根亲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大运河文化相互融合,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社会更加文明进步。

民生事业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持续完善,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生态文明实现新进步。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形成,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治理水平显著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更加优美,美丽内黄建设取得重大成果。

社会治理得到新提升。法治内黄、平安内黄建设纵深推进,突发事件和灾害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增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基本治理水平大幅提高。

 

 

 

   内黄县“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

2020年

基数

2025年

目标

5年年均或累计增长

属性

一、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2.1

7.5%

预期性

2

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

>5.5%

预期性

3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26.7

2%

预期性

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56.4

7%

预期性

二、创新驱动

5

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21%

预期性

6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0.49

3.7

预期性

7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2.5]

预期性

三、民生福祉

8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6920

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预期性

9

城镇

就业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人)

4100

4700

3%

预期性

城镇调查失业率(%)

<4.5%

10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9

11.5

约束性

11

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3.16

3.6

预期性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2.5

>4.3

12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100

>95%

预期性

13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4

预期性

14

人均预期寿命(岁)

75.45

76.45

[1]

预期性

四、绿色生态

15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按市下达目标

约束性

16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按市下达目标

约束性

17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58.7

按市下达目标

约束性

18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按市下达目标

约束性

19

森林覆盖率(%)

19

26%

约束性

五、安全保障

20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66.1

59

预期性

备注:1.2020年基数为初步预计数;2.[ ]内数据为规划期五年累计数。

 

第四节  战略定位

 

根据国家、省、市对我县的定位,结合我县发展基础,未来    5—10年我县的发展定位为:中原城市群北部跨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核心腹地、中部地区最具影响的果蔬产销中心、黄河流域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县、中原绿色建材产业基地、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重要支点。

中原城市群北部跨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核心腹地。充分发挥我县地处中原城市群北部跨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核心板块的区位优势,强化自身在协同发展示范区核心板块之中的地位,并积极参与跨区域协同示范区各个板块之间的深度合作,在交通互联互通、产业优势互补、文旅融合发展、环保协同共治等领域做出我县独特的贡献。

中部地区最具影响的果蔬产销中心。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四平台一基地”为抓手,强化平台基地耦合效应,加快推进我县农产品绿色化基地建设,积极引进培育农业产业化领军企业,重点发展智慧温棚果蔬,加快推进绿色蔬菜全产业链发展,着力推动以农副产品交易、冷链仓储为主的内黄果蔬城平台建设,努力形成“产地+中转集散”的区域性果蔬联动效应,打造中部地区第一蔬菜品牌,叫响“内黄蔬菜”区域品牌,成为我国中部地区最具影响的绿色果蔬产销中心。

黄河流域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县。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加快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构建以新型陶瓷、康复设备、农产品加工为主体,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在资源利用、生产过程、污染治理、生态建设等方面全面对标国内先进水平,推动经济和生态深度融合发展,探索一条“生态为基、绿色崛起”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道路。

中原绿色建材产业基地。推进陶瓷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升档,依托陶瓷博览城,做大做强陶瓷贸易。利用便捷的交通网络和巨大的市场辐射范围,陶瓷产业发展将由生产向“生产+集散”转变,我县将在中原瓷都的基础上升级成为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中原陶瓷生产集散中心。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重要支点。在保护和传承我县黄河文化、根亲文化、大运河文化、红色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以文旅融合发展为重点,以全域旅游创建为抓手,深入挖掘我县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和人文价值,推动我县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打造我县文化新名片,建设成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重要支点。

 

第五节  战略导向

 

着眼事关全局性、根本性、长远性问题,实施战略性关键举措,实现“一跨越两提升三支撑四补齐”。

“一跨越”—县域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清醒认识发展中的“危”与“机”,勇于危中寻机、化危为机。以县域治理“三起来”为统领,守住“保”的底线,抓实“稳”的举措,拓展“进”的态势,厚植“蓄”的势能,做强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夯实提升载体平台,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不断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壮大县域经济实力,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评价在全省排名实现进位争先。

“两提升”—推进主导产业链式提升、现代服务业高端提升。以新型陶瓷、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为重点,依托重点骨干企业努力延链,找准薄弱环节着力补链,围绕上下游产业整体发展全力强链,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融通供应链,实现主导产业链式提升。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特色商业区和各类服务专业园区服务能力升级,实现现代服务业高端提升。

“三支撑”—夯实项目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引培三大支撑。始终把抓项目引进和建设作为总抓手,抓紧盯牢、夯基垒台,紧密对接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发展前沿,瞄准央企、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和行业100强企业,聚焦产业转型、科技创新、民生保障、生态环保、乡村振兴等领域,谋划推进一批重大项目。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把科技创新和产业优化升级统一起来,着力突破制约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关键技术和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有机融合,打造创新高地。丰富人才资源,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事业人才六支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支适应新时代县域经济发展的高质量人才队伍。

“四补齐”—补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发展环境四大短板。推进中心城区建设,补齐毛细交通、集中供暖、绿地水系、建筑和餐厨垃圾处理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短板;推进乡村振兴,补齐通组入户道路、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无害化卫生厕所、天然气通达、快递物流进村为重点的乡村基础设施短板。以群众需要为导向,补齐综合医院、幼儿园、义务教育学校、高中学校、体育设施、养老设施、文化服务、智慧城管等公共服务短板,弥补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与群众期待之间的差距。用好用活“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现代化治理方式,积极探索具有内黄特色、时代特征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切实把风险防住、把漏洞堵严,补齐社会治理短板。对标最高最好最优,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健全营商环境评价办法,着力营造“审批少、流程优、体制顺、机制活、效率高、服务好”的营商环境,让我县成为投资沃土。

 

第三章  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坚持把经济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着力抓载体促转型,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创新驱动、集群发展、新兴产业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深度融合,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第一节  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聚焦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发展要求,以迈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为目标,以数字经济与智能制造融合创新为核心,推动工业数字化、绿色化、高端化、融合化发展,着力打造以新型陶瓷为主的绿色建材产业集群、以康复设备为主的医疗康复设备产业集群、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食品制造产业集群等三大百亿级产业集群。力争“十四五”期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在7%以上。

一、做优做强三大主导产业

打造百亿级绿色建材产业集群。以薄型化、功能化、绿色化为发展方向,推动陶瓷产业转型发展,积极发展新型节能环保薄板陶瓷、新型闭孔泡沫陶瓷、特殊陶瓷、GRC轻质砖、隔墙板等新型陶瓷。加大对贝利泰、新顺成等陶瓷企业的技术改造,支持数字化建模设备、3D打印、原料加工自动化机械设备、在线数字化检测及自动包装等一系列新装备的换代、转型和升级,以提升陶瓷产业的自动化水平。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批陶瓷行业知名企业、重点品牌,促进我县陶瓷产业规模和竞争力的跨越发展。实施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双轮驱动战略,引导企业按照“名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行业—区域品牌”思路,借助各种高端平台,强化品牌展示,释放品牌效应,推动陶瓷产业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树立“内黄陶瓷”区域品牌。依托中原陶瓷博览城,建立数字化营销系统,为企业与经销商搭建线下展示、体验和线上推广、销售平台,为陶瓷企业全方位开拓国内外线上线下交互的销售市场。大力发展和扶持高技术陶瓷,瞄准陶瓷产业前沿方向,积极引导我县陶瓷企业与中国陶瓷科学院、上海硅酸盐所等国内陶瓷知名研究机构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建立研发平台,力争其在超导陶瓷、敏感陶瓷、电容陶瓷、压力陶瓷、磁性陶瓷等高技术陶瓷的研究成果在我县孵化、转化、产业化,推动我县陶瓷产品多元化发展。力争到“十四五”末,新型陶瓷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

打造百亿级医疗康复设备产业集群。顺应全国康复医院加速布局的机遇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以康复设备产业园建设为抓手,以翔宇医疗为重点,加强传统中医康复技术、方法创新,注重人工智能、脑机接口、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康复设备产品中的集成应用,重点开发高智能推拿按摩机器人、无障碍康复设备、虚拟现实康复训练设备等产品研发,形成和推广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疗效确切、中医特色突出的康复设备产品,巩固我县在康复设备生产领域的优势。瞄准国内康复设备产业先进发展方向,立足老年人、残疾人、伤病人的智能化、专业化、高端化需求,重点发展智能床、智能轮椅、康复治疗器械、健康监测检测设备、智能养老监护设备、家庭服务机器人等。鼓励翔宇医疗等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合作,创建或联合创建康复辅具基础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科技创新平台及其他研发平台,推动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在康复机器人、智能辅具等高科技领域合作上取得突破。落实《内黄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县康复医疗设备产业发展的意见》(内政〔2020〕11号)精神,加大对康复设备行业的支持。加强树立品牌,引导企业围绕研发创新、设计创意、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和营销服务全过程,构建品牌管理体系,明确品牌定位,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提升品牌产品附加值。运用“互联网+”创新商业模式,开展产销对接,利用展会等形式拓展品牌产品市场,打造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康复辅助器具高端新品,培育一批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力争到“十四五”末,康复设备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

打造百亿级食品制造产业集群。立足我县食品加工业基础优势,以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建设为依托,大力拓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供应链,促进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和主食加工协调发展,加快推动我县由农业生产优势向食品加工优势延伸,建设农产品加工强县。做大粮油果蔬产业规模,以产业集聚区、二安豆制品产业园、白条河工业园为依托,以增加优质粮油果蔬供给为主攻方向,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做大做强豆制品、面品、辣椒等果蔬制品,增强我县粮油果蔬产业竞争力。做强生鲜食品,以牧原集团全产业链项目、果蔬城等生鲜加工流通企业为重点,加强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推进生鲜食品加工与销区对接,发展“中央厨房+冷链配送”“营养配餐 +私人定制”等新型加工业态,满足城市多样化、便捷化需求。依托果蔬城销售平台、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平台、电商销售平台建立我县生鲜食品从“生产—储运—销售”全过程监管平台,树立“内黄果蔬”区域品牌。稳步发展饮料业,依托金星啤酒,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在传统发酵工艺中的运用,推广无氧酿造、无菌过滤、无菌灌装等新技术,打造优质基酒和高品质啤酒;依托乐比乐等饮料生产企业,深入挖掘我县特色果蔬资源,发展茶饮料、植物蛋白饮料、果蔬汁饮料等产品。积极发展休闲食品,顺应新时代消费升级的市场需求,围绕健康营养、口感趣味、品类创新,大力发展风味型、营养型、功能型休闲食品。依托我县果蔬生产优势,培育发展干制果蔬、风味花生等功能食品、保健食品,促进农产品就地增值。加强与河南工程大学、江南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或研发机构合作,及时为食品企业提供新成果新技术。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强化“三品一标”认证和服务,完善农产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建立健全食品长效监管机制和完善检验监测体系,提升流通领域交易、配送等环节附加值,完善供应链网络,促进食品定制化生产,打造立足中原、辐射京津冀、面向全国的区域特色农产品供应中心。力争到“十四五”末,食品制造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

二、积极引进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能源电动车。依托王野、众爵等龙头企业,不断研发生产适用的新型电动车,扩大新能源电动车产品市场占有率。围绕安阳千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建设,坚持区域协调发展、错位融合发展,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发展汽车空调、转向、制动、座椅、内饰、冲压件等传统零部件,积极培育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总成、汽车底盘、模块化开发制造等高端零部件,积极引进和发展氢燃料电池等,为安阳市千亿级新能源汽车集群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新能源产业。发展以风光电为主的新能源产业。优化风电开发布局,加快风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序推进华润+电储能、大唐风电场等项目建设。协调配套电网与风电开发建设,建立保障风电并网运行的电力调度体系。加快太阳能多元化利用,推进光伏产业优化升级,大力推广与建筑结合的光伏发电,提高分布式利用规模。加快发展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应用,鼓励太阳能发电、采暖、制冷和太阳能在设施农业的应用。依托静脉产业园,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垃圾发电、大型养殖场废弃物建设沼气或发电项目。到2025年,风能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装机规模力争达到120万千瓦。

其他新兴产业。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引进一批5G、智能制造、智能装备、智能传感器等新兴产业项目。落实“三个一批”工作清单制度,集聚一批专精特新、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动新兴产业成规模上档次。

三、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水平

建立实施质量诚信管理体系,落实企业质量首负责任制,探索对企业质量信用分级分类管理。搭建品牌梯队,组织企业参加品牌培训等活动,推进新型陶瓷、康复设备、食品制造等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组织企业参与制定陶瓷、康复设备等制造领域的行业标准。支持企业加快推进智能改造、绿色改造、技术改造等“三大改造”,按照“两化”融合、清洁生产、质量提升、服务型制造等技术改造方向,引导企业高水平、大规模技术改造全覆盖,力争“十四五”期间工业技改的装备投入明显提升。

四、狠抓重点项目建设

强化项目对接。积极对接中央、省、市中长期规划和年度部署,紧盯国家、省重点投资领域和专项建设资金投资方向,用足针对性政策,用活差别性政策,用好普惠性政策,紧扣我县实际,规划和储备一批重大项目,形成梯次推进、滚动发展的生动局面。抓好重点项目,加强政府宏观引导、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积极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尽快形成创新能力强、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链延伸和产业集群式发展。重点关注央企、国企,以央企、国企为重点目标,加强地方与企业的互动与交流,主动对接其战略布局调整,针对性地营造央企、国企落地的政策环境。加强培训力度,强化县级、镇级以及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项目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增强项目意识,提升项目的管理能力,创造性地推动全县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十四五”期间,我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工业投资占比达到35%以上。

五、强力推进两化融合

推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智能化、微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产业各方面的应用和融合。提高重点行业信息应用系统的方案设计、开发、综合集成能力。大力提升企业智能化水平,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众包设计、云制造、个性化定制等新型制造模式。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的思维,对实体经济进行深入、立体、全方位的改造升级,加快数字化车间和自动化生产线建设,开展“机器换人行动”,打造智能工厂和安全智慧园区,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全面提升企业智能化水平。延伸信息化应用领域,以信息化促进研发设计创新、业务流程优化和商业模式再造,加快信息技术与环境友好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能源资源节约技术的融合发展,推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促进制造业向服务性制造转型。

六、着力深化绿色发展

全面完成安阳市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指标,推进循环经济建设,坚持节能监测、分析、预警、调控、督查精细化闭环管理,持续提升电机、锅炉、高窑等终端用能设备的能效水平,建立智慧能源管理控制平台,落实国家强制性能耗标准。制定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严格执行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目标。加快节能环保系统集成优化、绿色工艺改造及产品创新、工业装备优化提升。推行能源管理体系,进行企业能效管理中心建设,完善重点产品能效标准和标杆指标体系,开展能耗限额对标管理、能效“领跑者”、合同能源管理等活动,探索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对年耗电能超千万度的工业企业启动用电诊断优化工程,推行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审核。优先配置土地、能源等资源要素到低能耗、产出大、可持续的项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工业循环化改造,加大传统产业节能改造和清洁生产技改,推进园区节能项目建设。

七、推进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

坚持多规合一,按照土地集约利用、产城融合发展要求,加快产业集聚区规划修编工作,进一步优化产业集聚区空间布局,优化调整陶瓷、装备制造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三大主导产业和细分行业领域的用地空间布局,明确主导产业功能分区,布局建设新能源电动车产业园区、农产品深加工园区、医疗康复设备产业园、返乡创业园、循环经济产业园。合理优化用地结构,强化“亩均论英雄”导向,盘活闲置土地与低效用地。积极推动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推行“管委会(党工委)+公司”、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提升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加快完善物流中心、职工公寓、人才公寓及“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增强产业集聚区综合承载能力。争取2025年工业用地亩均税收达到11万元,产业集聚区工业增加值占县域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2%以上。

 


 

专栏1:主导产业相关项目

新型陶瓷:新型建材(陶瓷)技术研发平台项目、中原瓷都陶瓷生产线智能化节能技术改造项目、新型环保鹰牌陶瓷项目、新型环保大板生产线项目、工业陶瓷生产项目、陶瓷园区清洁工业燃气集中制气项目等。

装备制造:康复设备产业园项目、翔宇康复设备研发中心建设项目、翔宇公司康复设备智能化技术改造及智能网联售后服务建设项目、圣邦科技数字化义齿设备制造及耗材产研中心项目、王野年产50万辆电动摩托车项目、安阳众爵年产15万台电动汽车项目、新能源汽车配件产业园标准化厂房建设项目、汽车零配件加工项目、引进实施氢燃料电池项目、农产品速效脱水设备制造项目等。

农副产品深加工:内黄县豆制品深加工产业园项目、内黄县农副产品深加工园区项目、亳城镇粉条加工园区建设项目、牧原集团饲料加工及屠宰厂项目等。

新能源:大唐内黄二期风电场项目、华润内黄县枣林平原低风速平价风电+储能示范项目等。

 

第二节  推动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注重引进新模式、培育新业态,瞄准生活服务型、生产服务型服务业,强化产销对接、产需对接、产运对接,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会展服务、文化旅游、现代商贸、康养服务、金融服务、房地产等产业,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到2025年,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一、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优化空间布局,完善物流通道、专业市场、配送中心等设施建设,构建以县城为中心、各乡(镇)网络为基础、支撑产业发展和消费结构升级的现代物流体系。围绕产业链优化供应链集成,推动物流与制造、农业、商业融合联动发展,增强区域服务能力。加快推动物流专业园区建设,重点推进内黄县公转铁中原瓷都现代物流园、井店现代物流园、果蔬城物流园等专业物流园区建设,加速构建一批布局合理、用地节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的专业化物流产业集群,到2025年,全县形成5个以上专业化物流园区。鼓励创新物流新业态,重点推进冷链物流、快递物流、电商物流发展,鼓励发展生鲜冷链、熟食热链、日常生活用品定点定期配送新业态。推动城乡配送网络向末端延伸,推进城乡配送服务标准化,完善乡村物流设施。发展“智慧物流”,加快“互联网+高效物流”建设,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与物流活动深度融合,提升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到2025年,以大数据、智能化为依托,通过创新、融合互联网技术、多式联运等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实现我县物流产业集约化、智能化、标准化发展。

做大做强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电商产业,培育一批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和示范园区。深化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和快递业发展,完善农村流通网络,促进工业品下行和农产品上行双向流通。积极推广网订店取、自助提取、代收服务等末端配送模式。推动生产制造领域电子商务的普及应用,鼓励引导县内生产企业采取网络零售、在线批发、代运营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发展电子商务。拓展集中采购、订单管理、流通加工、物流金融、售后维修等增值服务,支持供应链集成创新。培育发展网红经济、平台经济和共享经济等新业态,发展直播电商,搭建“县有中心、乡有站、村村都有直播员”的直播电商服务体系,建设县级电商直播中心、17个乡(镇)直播电商服务站、培育200名直播员,打造全国网红直播基地。到2025年,全县发展电商企业100余家,营业收入达到30亿元,带动从业人数达到2万人以上。

培育发展会展服务业。紧密围绕我县主导产业发展需求,持续主办和承办好安阳国际康复设备博览会、内黄辣椒产销大会等会展,适时举办果蔬博览会、陶瓷博览会等会展和行业发展论坛,继续举办祭祖节、红枣文化节、“硕果枣乡、骑行内黄”等节庆赛事活动,壮大我县会展业。培育壮大会展市场主体,围绕“会、展、节、赛”培育一批会展企业、节庆公司、演艺公司、赛事组织市场主体等。鼓励支持本土会展企业积极参加会展行业组织,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会展企业交流合作,提升办展办会水平。健全会展业产业链,打造以交通、物流、金融等为支撑,策划、设计、现场服务等为配套的产业集群。加快会展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快中原陶瓷博览城、果蔬城、文化体育图书馆等会展场馆周边区域配套设施的建设和功能完善,满足办会办展需求。

积极发展金融服务业。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大力推动供应链融资和“技术改造项目贷款”业务发展,稳妥推进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优先稳定中小微企业资金链,提高企业首贷、信用贷、无还本续贷占比,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以政府引导为基础,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科学设立产业链发展引导基金。支持企业直接融资,鼓励企业采用多种方式灵活上市。加快发展普惠金融,推进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鼓励区域商业银行在我县设立独立法人机构,支持现有金融机构在乡(镇)延伸设立服务网点,加大支农力度,协同推进乡村振兴。推进金融诚信体系建设,构建良好社会信用环境。建立完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十四五”期间,实现翔宇医疗在科创板顺利上市,同时积极培育上市后备企业。

二、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

全力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突出文化、生态两大优势,主打黄河文化、大运河文化两大品牌,树立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旅游向全景全业全时全民的全域旅游转变,打造集文化体验、生态观光、乡村风情、红色印记等为一体的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丰富旅游产品,积极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实施三杨庄·二帝陵黄河文化大遗址产业园建设项目,着力打造姓氏寻根祭祖、历史文化探究、汉代农耕体验等旅游产品,积极融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国家战略,实施大运河生态文化公园建设项目,推进硝河省级湿地公园建设,建设硝河生态文化长廊,修复重建内黄“古十二景”部分景点,打造“一河六园七片区”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带;发挥千年古枣园、万亩槐林、平原森林等优势,举办自行车、马拉松、健步走等体育赛事活动,开发节事旅游、体育旅游产品;发挥革命老区、红色沙区优势,加强“二·一五”农民起义旧址、“四·一二”革命烈士纪念馆等资源保护利用,传承红色基因,发展红色旅游;依托我县丰富的古民居、古村落和非遗等历史文化资源,以及内黄大枣、优质花生、优质尖椒、温棚小杂果、豆公桃园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等乡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结合我县景区景点、特色小镇、乡村旅游点规划布局,全面提升改造旅游路网设施,高标准做好道路沿线绿化美化工作,打造“车窗风景线、最美旅游道”,实现与我县外联道路的无缝连接;加强旅游环境卫生治理,对景区景点开展垃圾集中收运,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标准化旅游厕所和绿色停车场等。

升级提升现代商贸业。建设以中心城区、特色商业区为核心,以中心镇为支点,以专业市场为主体的商贸服务网络。推动实体商贸创新转型,重点发展以酒店、金融、高档餐饮、休闲娱乐、文化旅游、商贸商务等为特色的现代商贸产业,重点推动万洋国际城市综合体、内黄迎宾馆、文化体育图书馆、中原陶瓷博览城二期等重点项目建设;引导大型商业综合体横向拓展娱乐、餐饮、文化、旅游等服务功能,实现传统零售与新零售、网络零售的创新性融合;借助“互联网+”、电子商务、直播购物等新的发展模式,实现专业店、专卖店多层次、多业态发展。扶持发展社区零售服务,以大型社区为单位,以便利店为基础,利用网络大数据系统,鼓励零售企业建设社区电子商务平台和移动客户端,探索“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的城市社区商业新模式。

培育壮大康养服务业。抓住国家加快发展大健康产业的战略机遇,依托我县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绿色农产品和康复医疗生产基地,以“医养+养生+休闲+养老”为模式,以中西医药、医养康复、养生养老为特色,构建集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为一体的健康养老体系。促进医养结合。依托县人民医院、县第二人民医院、县中医院等医院和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开设老年病科、康复科,为老年人提供老年病、慢性病医疗服务,规划建设以医养结合为重点的平战两用医院新院区,强化养老机构的医疗、康复、护理、保健功能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兴办规模化、连锁化养老服务机构,形成区域性健康养老服务产业基地。创新发展高端医疗技术服务、专业化护理、中医养生康复、智能健康管理、远程医疗等,鼓励健康养老服务与旅游、文化、养生、休闲等产业联动融合发展。发展智慧养老,推进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建立老年人、养老服务企业和医疗机构信息数据中心,以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农村敬老院、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服务机构为支撑,建立由老年人提出服务需求、服务商提供专业服务、平台进行服务质量评估的完整服务链条,实现服务供给与需求“零距离”。到2025年,建立完善我县老年人基本信息数据库、养老服务信息数据库,建设一批智慧养老社区。

有序发展房地产业。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房地产市场运行监测机制,因地制宜、多策并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优化住房供给结构,增强综合服务功能,鼓励房地产企业提高经营理念,转变经营方式,延伸产业链,逐步向商业地产、旅游地产、养老地产、养生地产等更高层次的开发经营模式迈进,打造城市新的发展增长极。高度重视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加快完善长租房政策,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土地供应要向租赁住房建设倾斜,单列租赁住房用地计划;适度降低租赁住房税费负担,对租金水平进行合理调控。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以政府公共设施、保障性住房和大型住宅小区为突破口,全面推广绿色建筑,大幅度提高住宅的工程质量、功能质量和科技含量;推广建筑固废再生产品应用,新建市政道路积极使用建筑固废再生产品,提高全县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

三、积极发展其他服务业

信息服务业。以电子政务和智慧城管建设为抓手,构建信息交流、政策发布、招商引资、行政审批等多功能政务平台;提高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环境监测、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信息化水平。

中介服务业。重点培育提升会计、审计、法律、咨询、评估、代理、劳务等中介服务业,形成与城市功能、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相适应的门类齐全、诚信规范的中介服务。

教育培训服务业。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壮大机构,培育品牌,构建多层次、多元化教育培训体系。

家政服务业。创新家政服务培训内容,大力推进家庭服务业的规模经营和网络化发展,促进社区物业管理、保洁、居家养老、安保、配送、家用车辆保养维修、搬家服务等生活性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专栏2:服务业相关项目

现代物流:内黄果蔬城冷链物流(二期)项目、中原陶瓷博览城二期项目、中原瓷都现代物流园项目、井店现代物流园项目、二安腐竹现代物流园项目、内黄县冷链物流及智能化快递分拨中心建设项目等。

文化旅游:内黄县三杨庄·二帝陵黄河文化大遗址公园项目、内黄县红色沙区革命纪念馆、内黄县枣乡生态园项目、内黄县古民居修缮保护工程、内黄黄河古道万亩槐树林生态旅游及产业化项目、硝河生态文化园项目、六村乡红色文化旅游项目、井店镇红色文化旅游项目、大运河(内黄)生态文化公园项目(二安镇魏湾运河人家旅游项目、码头村古码头建设项目、运河古道湿地公园,高堤乡冉闵故里文化园项目、嘴

头村无梁殿项目、草坡古民居项目,豆公桃花源自然生态区项目、渡村码头项目,亳城“古塔秋荫”风景区项目、“商陵烟雨”文化园项目,张龙乡“沈里文峰”“草堂修竹”“杏岗芳艳”文化生态园项目,石盘屯乡岳飞“精忠报国”、周侗武艺文化园项目,楚旺镇破釜沉舟文化生态园建设项目、王庄古码头建设项目等)、运河旅游飞机场项目等。

商业贸易和其他服务业:郑济高铁内黄站区商贸综合体项目、万洋国际城市综合体项目、亳城镇商业街综合开发建设项目、内黄县新型汽车文化产业园项目、内黄智能化健康养老项目等。

 

第四章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县工作重中之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一节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聚焦产业兴旺,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严守耕地保护红线,规范耕地占补平衡,强化用途管制,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严禁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确保实有耕地稳定在112.1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不低于97.5万亩。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持续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高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大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加大新品种培育、引进和示范力度,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健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强化绿色导向、标准引领和质量安全监管,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地位。落实“米袋子”“菜篮子”责任制,建立粮食生产激励机制,深入推进粮食储备体制机制改革,建立政府储备和企业储备协同保障体系,提升收储调控能力,保障农副产品供给安全,提高粮食应急保障能力。落实“人才兴粮”战略,加快培养粮食行业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加强职业培训,举办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培育“粮工巧匠”。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使节约粮食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增强农业生产风险抵抗能力。开展全县农业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农业种质资源引进与交换行动、农业种质资源保存与监测行动,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十四五”期间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43万亩以上,粮食总产稳定在59万吨以上;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达到80万亩。

推动果蔬产业品质化发展。以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等“五化”为引领,以“四平台一基地”为依托,持续加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调优果蔬种植结构,不断引进新品种、示范新模式、开拓新市场。推动果蔬产业五大行动。一是实施果蔬科技振兴行动,加大种子、种植、加工、销售各环节的技术推广和创新力度,促进产业由“单一技术”应用向“综合配套技术”应用转变;二是实施标准化提升行动,通过企业专业化生产、绿色标准化种植、精细商品化包装、高端品牌化销售等促进果蔬产业由粗放的传统种植方式向标准化生产转变,建设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推行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提升我县优势农产品美誉度和附加值;三是实施智慧农业发展行动,紧紧围绕温棚“水肥气热”协调管控和规范化绿色栽培管理,深入推进“农业+互联网”融合发展,规划设计“互联网+5G+机器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场景,降低劳动强度,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四是实施产业链延伸行动,积极开展产后加工、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以及休闲观光、体验采摘等都市农业经营方式,促进产业由“产业短链”向“产业长链”转变;五是实施社会化服务体系升级行动,将农资供应、市场信息、技术培训、生产指导、融资平台、农业保险等相关服务类企业与果蔬全产业链企业充分整合,提高蔬菜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大力发展高端设施蔬菜,开发高端市场,壮大产业规模,提升质量效益,打造全省蔬菜生产第一大县。加强设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老旧温棚改造升级。推进农药化肥使用减量化,促进农产品质量提档升级。到2025年,全县蔬菜面积稳定在6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种植规模达到25万亩、高标准温棚发展到5万亩,叫响“内黄绿色果蔬”品牌,着力打造中部地区内黄第一蔬菜强县品牌。

加强特色农业发展。围绕“三链同构”“四优四化”,实施品种、品质、品牌提升战略,保护内黄红枣资源,高质量发展“优质花生”“优质尖椒”等特色农业,大力发展新一代尖椒、高油酸花生和优质大果出口型花生。重点培育六村尖椒小镇、后河红枣小镇、二安腐竹小镇、城关花生小镇等特色农业乡镇,推进东庄、马上、城关、张龙、高堤、亳城、井店、梁庄、中召、豆公等乡(镇)果蔬区域化、规模化发展,积极推进以绿色食品为主的“三品一标”发展,提高“三品一标”总量规模和质量水平,到2025年,全县新增市级以上农产品品牌15个,绿色食品达到35个以上,尖椒种植规模达到35万亩,优质花生种植规模稳定在30万亩。

推动畜牧业发展提质增效。壮大肉羊、家禽等优势产业规模,以牧原集团(内黄)现代农业产业化项目为龙头,大力发展生猪生产,稳定发展蛋鸡生产。到2025年,力争生猪存栏100万头,牛存栏1.5万头,羊存栏20万只,蛋禽存栏维持350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2万吨、4万吨、0.3万吨。坚持科技兴牧、依法治牧,加大畜牧智能设备在养殖场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深入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工作,进一步完善标准化规模养殖相关标准和规范,消除粪污面源污染,实现畜禽养殖标准化、规范化、智能化、生态化。建立健全畜牧业防灾减灾体系,强化金融保险等惠农政策落实,提高畜牧业抗风险能力。

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大力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加快推进延链增值、绿色发展和品牌培育。实施农产品加工提质扩量行动,围绕蔬菜生产,重点培育贮藏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净菜、脱水蔬菜、速冻蔬菜等产品。围绕果品加工,重点发展果品分拣、分级清洗、选型、包装等初加工和流通加工,适度发展果品精深加工,开发果汁饮料、果酒、果粉、调味品加工、休闲食品、功能食品等产品。围绕畜产品加工,依托牧原集团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生猪、肉牛、肉羊、蛋产品”等精深加工,主要发展中高档冷鲜分割肉、功能肉品和半成品。做活乡村新兴产业,创新推广“农业+”发展新模式,推广农业与科技、旅游、健康等领域深度融合,全面发展集农业生产、休闲旅游、认领体验、科普教育等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构建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都市生态农业体系。以红枣、小杂果、温棚果蔬、槐花林等为支撑,培育一批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生态农园、市民农园,大力推动设施农业、休闲农业、庄园经济、乡村精品旅游和乡土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建设国家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强化构建利益联结机制,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引领,以农民合作社为纽带,以家庭农场为基础,通过“公司+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公司+家庭农场”等形式,激励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农户共建原料供应基地新模式,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推动农产品生产、服务、加工、销售“四位一体”,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到2025年,培育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家以上,培育乡村休闲旅游景点30个以上。


 

第二节  培育壮大新兴农业经济主体,提升农业装备水平

 

培育新兴农业经济主体。坚持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巩固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健全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引导种植养殖大户、种养能手向家庭农场转型,实行自主经营、自我积累和科学发展。支持家庭农场通过土地流转从事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实施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提升工程,推动农民合作社标准化、品牌化、规范化运营。创新农民合作社发展模式,支持兴办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社区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农民合作社。采用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带农户等多种形式,完善县域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链供应链,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引进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加工水平高、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大型龙头企业。到2025年,农民合作社发展到2000余家,家庭农场500余个;全县省级及以上家庭农场由现在的7家发展到12家以上,省级及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由现在的27家发展到32家以上。

提升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加快全程机械化装备及技术推广,推进农机装备和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发展高效植保、精准施肥、秸秆打捆捡拾和粮食烘干机械,提高耕种收作业质量;推广节能、环保型的烘干设备,发展先进适用的烘干技术,提高粮食和尖椒烘干能力;着力推进“农业航空植保示范区”建设;支持鼓励农机装备研发创新,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推动农机装备大型化、智能化高质量发展。支持农田“宜机化”改造,提高机械化作业便利程度,持续改善农机作业基础条件。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5%以上。

 

第三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全面提升乡村生态宜居水平。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科学推进村庄分类和布局优化,引导人口适度向乡(镇)所在地集中,促进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均衡配置,公共服务设施优先向城郊融合类、拓展提升类、特色保护类村庄配套,加快形成便捷的生活圈、完善的服务圈、繁荣的商业圈、健康的社交圈。持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完善农村道路、水利、能源和信息等工程建设,补齐农村发展短板,全面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村交通环境,全面推进县乡村三级“路长制”,改善路域环境,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加快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提升农村电网供电保障能力;推进天然气进村入户工程,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农村能源体系。加强信息通信高速网络和枢纽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全面覆盖的现代化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大力发展智慧气象,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同时,持续加强农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

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继续落实农村人居环境全域整治行动,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户容户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探索建立市场化长效运营管护机制,建设“五美庭院”,打造“四美乡村”。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和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现生活垃圾产出减量化、处理无害化、利用资源化,逐步建立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机制。加快推进乡(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上级约束性指标。持续开展农村“厕所革命”,卫生厕所普及率达100%。到2025年,80%以上的乡(镇)和行政村达到县级以上文明村镇标准。

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通过育、强、用、引、请、借等多种形式,积极实施乡村人才培育集聚行动,着力培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三农”工作队伍。充分用好乡村本土人才,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强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以职业农民为主体、以科技人才为引领、以专业人才为保障、以乡土人才为特色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等方面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环境,促进人才向农村集聚。

 

第四节  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深化农业农村改革,重塑新型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

深化农村制度改革。把改革作为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法宝,深入推进农村制度改革,千方百计盘活农村要素资源,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盘活农村资产资源,积极探索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路径。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落实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认定机制,缩小土地征收范围。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金融服务模式,积极推进整村信用评定授信贷款,进一步探索完善金融资本进入“三农”。

促进城乡要素流动。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促进各类要素向乡村流动。建立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鼓励本地外出的各类人才返乡创业兴业,推动各类人才入乡创业,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探索人才加入机制。建立工商资本入乡促进机制,积极探索在政府引导下工商资本与村集体的合作共赢模式。建立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激发涉农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形成乡村人才、土地、资金、产业、信息汇聚的良性循环。

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着力健全完善乡村组织体系,激发乡村各类组织活力,打造党委领导下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社会治理格局,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拓展基层民主科学决策制度,规范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实现村级重大事项决策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文明风尚和法律法规教育,提升农民群众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法治意识。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建设平安智慧乡村。

 

第五节  接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脱贫攻坚成效促进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成果巩固脱贫成效,让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融互促”,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保持扶贫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严格落实脱贫过渡期“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帮扶力量、资金支持总体稳定,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建立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聚焦不稳定脱贫户、边缘户等重点对象,持续跟踪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定期核查,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动态清零。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兜住民生底线,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健全部门联动机制,完善基层主动发现机制,实行动态管理;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依托,探索完善综合性保障措施,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及时研究出台配套措施,统筹开发式帮扶和社会保障介入帮扶,更多采用产业支撑、就近就业、以工代赈等方式带动群众就业增收,通过低保、特困救助、临时救助、基本养老、扶贫助残、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途径,做到有困必帮、有难必救。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持续开展扶志扶智,加大对脱贫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加强劳务协作,鼓励劳动密集型等相关产业向相对贫困地区和相对贫困人口倾斜,规范公益岗位管理,促进弱劳力、半劳力等家庭人员就近就地就业。

做好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工作。持续发展壮大扶贫产业,抓好现有产业扶贫基地运营,持续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持续发展壮大特色农业,完善全产业链支持措施,提高产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积极推进消费扶贫,拓展销售渠道,创新流通方式,促进稳定销售。搭建用工信息平台,促进脱贫人口就地就近稳定就业。继续加强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增强相对贫困地区和群众发展后劲。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强化资产收益分配使用管理,确保扶贫项目持续产生扶贫效能。

 

专栏3:乡村振兴相关项目

乡村建设:楚旺繁阳古镇形象提升和内涵建设项目、井店千年古镇形象提升和内涵建设项目、二安腐竹特色小镇建设项目、中召高铁小镇建设项目、后河濮内一体化协调发展试验区项目、内黄县16个乡镇驻地生活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项目、内黄县17个乡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及配套管网建设项目、内黄县乡村振兴试点村建设项目、“四好农村路”提升工程、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内黄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二安镇等乡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后河镇等乡镇乡村振兴精品一条街打造提升工程项目、内黄县农村“厕所革命”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农田机井通电工程、乡村垃圾分类建设项目、智慧乡村建设项目等。

乡村振兴产业项目:牧原集团(内黄)现代农业产业化项目、内黄县5G万亩智慧温棚现代化农业项目、内黄县五千亩智慧大棚小杂果特色农业项目、后河镇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内黄县设施农业老棚改造提升项目、内黄县数字农业建设项目、城关镇花生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培育项目、内黄县农村产权交易平台项目、红枣种植项目、休闲农业项目、都市农业项目、现代农场建设项目等。

 

第五章  坚持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全面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坚持以人为核心,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要素自主有序流动、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构建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形成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力支撑。“十四五”期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年均增幅达到2个百分点。

 

第一节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按照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适度集中的要求,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相协调,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空间。

全面优化县域空间布局。加快构建以中心城区为引领、以中心镇和小城镇为支点、以中心村为基础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推动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强化中心城区核心带动作用,与县城周边马上、张龙、东庄等乡(镇)共同构成城镇密集区,打造以中心城区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核;依托G230与S220构成的城镇南北向发展纵轴和G341、S502、S303三条城镇东西向发展横轴,共同构成城乡联动发展轴线,促进高端要素便捷流通、高效聚集;重点抓好楚旺、井店、二安、东庄、中召、后河等6个中心城镇建设,明确功能定位,科学编制专项发展规划,把中心城镇打造成乡村振兴的结合点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平台;各乡(镇)要结合乡村振兴,集中规划和建设一批中心村,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

打造集约高效生产空间。把尊重自然、保护生态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全过程,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友好的产业发展格局。推动现有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加强农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加快转变现有生产方式,推动绿色农业发展。按照土地集约利用、产城融合发展要求,科学论证和划定产业集聚区和各类服务业专业园区范围,引导工业向产业集聚区集中,推动相关配套服务业快速发展,因地制宜布局农产品交易市场、农机交易市场、商贸物流配送中心、电商产业园区等,为农业生产、农产品营销提供空间基地。

营造舒适宜居生活空间。按照“产城融合、功能合理、湖水交融、生态低碳”的要求建设中心城区、集镇区、农村居民点等生活空间。加快旧城、城中村、棚户区改造步伐,坚持拆安并举,改善老城区居民生活环境,建设舒适宜居城市,使城市建设惠及更多居民。鼓励农村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提高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合理布局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着力完善城乡供水、污水垃圾处理、供电、通信、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适当增加旅游、休闲等服务设施。积极创新城镇化发展资金筹措机制,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市政建设。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引导生活空间尺度适宜、布局协调、功能齐全,构建便捷的生活圈、完善的服务圈、繁荣的商业圈,满足居民现代化、人性化、多样性需求。

构建全域绿色生态空间。以绿色发展为引领,落实大生态理念,加快生态廊道绿化,构建“一心、两廊、五片、多极”的县域生态景观格局。坚持“四水同治”,重点实施“四水战略”,加快城市水系和湿地公园建设,提升水源涵养能力,缓解我县水资源短缺状况。持续推进高速公路、国道和省道及周边缓冲绿带建设,加大对生态安全具有重要影响的森林、河流、水库、湿地等重要生态空间保护。

 

第二节  提升中心城区功能

 

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推动中心城区增量扩容,着力把中心城区打造成为带动中心镇、小城镇、中心村一体发展的重要龙头。健全城区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加强政策引导,促进人口集中,力争“十四五”末城区人口达到25万人规模。

建设宜居城市。完善城区公共交通网络,实施智能便民停车场等道路配套基础设施项目,提高城区道路的通行能力。完善城区服务功能,抓好教育、医疗、文化、金融、商贸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施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垃圾中转站、垃圾分拣厂、环卫车辆停放场、机修厂、餐厨垃圾处理、城区公厕等项目,加强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活居住环境,提升群众的舒适度、幸福感,增强城市的吸引力、辐射力。强化城区生态功能,持续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加强自然生态修复,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建成新区水系及景观带和城市主题公园、流河沟及硝河水环境治理工程,规划建设城市生态湿地、郊区公园等公共绿地,构建城区绿色生活圈、环城生态防护圈、城外绿色屏障带。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强化城市管理,健全完善精细化、智能化、常态化管理机制,加强社区建设与管理,建设宜居宜业、美丽生态新城,提升城市美誉度和便利度。

建设韧性城市。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目标,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科学性和“多规合一”水平,增强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和快速修复能力。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通过水系网络,结合“渗、滞、蓄、净、用、排”的建设手法,加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完善城市排水与暴雨内涝防治体系。大力推广海绵型建筑与小区、海绵型道路与广场、海绵型公园和绿地等建设,实施雨污分流,科学布局建设雨水调蓄设施。全面推进综合管网、城市绿廊、地下空间等领域建设。加快疏导点和重点区位人防工程建设,推进应急体系建设,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具体到点”的应急预案体系,加大各级各类应急预案宣传力度,定期组织各类应急演练。提升应对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水平,加强城市通风廊道建设,建设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完善大型公共设施平疫转换预案。

建设智慧城市。推进数字城管智慧升级,建设智慧城市。以“三中心一平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起点,以智慧政务、智慧民生、智慧生态、智慧产业建设和发展为实施主线,实施大数据工程,打造“5G+智慧城市”,依托5G+云网一体化优势和大数据+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平台),共同建设数字政府、智慧农业、工业互联网、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应急一体化平台等项目。推进城市管理快捷化、精准化,建立集发现问题、立案、查处、销案为一体的数字城管体系。发展智慧民生,积极推行“市民一卡通”,实现交通、社保、卫生、公安、银行、文化、旅游等领域一卡多用。实现科学决策大数据支持、网上办公与行政审批等。

 

第三节  积极发展特色小城镇

 

把特色小城镇作为全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单元和重要路径,结合各乡(镇)主导特色产业和主导功能,因地制宜建设特色小城镇。明确发展定位,狠抓镇区环境治理,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打造整洁有序、宜居宜业的小城镇,辐射和引领乡村发展。力争通过5年努力,把各乡(镇)建成重点突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的特色小城镇。

加强小城镇规划建设。依托历史文化、传统民俗、特色物产等资源,按照“多规合一”的要求,科学编制各乡(镇)特色小城镇或特色小镇建设规划,大力推进全域旅游示范乡(镇)规划建设,着力打造以县城为龙头、小城镇为节点、乡村为腹地的发展新格局。

引导小城镇特色发展。结合各乡(镇)主导特色产业和主导功能,着力做精做强主导特色产业和主导功能,重点推进楚旺千年古镇、井店中州名镇、后河试验区、二安腐竹小镇、六村尖椒小镇、豆公桃花小镇、中召高铁及旅游服务小镇等特色小城镇建设。注重完善功能,强化小城镇基础设施支撑,带动人居环境品质提升,增加小城镇公共服务供给,打造整洁有序、宜居宜业的小城镇。因地、因时、因镇制宜的推进各个小城镇的特色化发展与建设。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后河镇要以枣乡风情游、红色沙区游为着力点,并充分发挥毗邻濮阳市区的区域优势和资源禀赋,加强与濮阳的城市功能及交通线路对接,加快建设集旅游、休闲、度假、康养和特色商业等为一体的濮内深度融合综合发展后河试验区。

 

第四节  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不断优化城乡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推进城乡融合机制体制创新,使农业转移人口和城镇居民共建共享城镇现代文明,走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加快推动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加快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构建高质量发展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健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机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人地钱”挂钩等配套激励政策。加快撤乡建镇、撤镇设办步伐,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大幅提高城镇化率。

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城乡贯通。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和基础设施一体化的体制机制。优化城乡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均衡化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增强城镇对农业人口转移的吸引力和牵引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统一防护,统筹布局道路、供水、供电、信息、广播电视、防洪、消防和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加快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专栏4:新型城镇化相关项目

县城新区水系及景观带和城市公园绿地项目,内黄新一中建设项目,内黄文化体育图书馆建设项目,青年人才公寓建设项目,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县城新区道路及综合管网建设项目,县城西二环、南二环、东二环道路建设项目,硝东片区新建供排水管网工程项目,繁阳二路建设工程,繁阳二路硝河拱桥项目,县城文化路(繁阳二路至繁阳四路)、繁阳大道(繁阳一路至繁阳四路)、纬八路(文汇大道—硝河大道)道路新建项目,硝河大道改造工程,内黄县老旧小区更新改造工程,廉租房建设项目,城区地热能集中供暖项目,流浪乞讨救助管理站项目,应急指挥中心及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四水厂扩容及老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工程,产业集聚区供水管网工程,流河沟及八里庄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建设项目,城南公园建设项目,内黄县智慧城市大数据中心建设项目,内黄县5G通信网络县域覆盖建设工程,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县城集中供热主管网及配套供热设施工程、智能便民停车场项目等。

 

第六章  补齐基础短板,提升城乡综合承载能力

 

统筹推进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布局和实施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基础设施项目,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现代化服务水平,夯实高质量发展硬支撑。

 

第一节  构建便捷畅通的综合交通体系

 

统筹推进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普通干线公路、乡村道路、公交场站等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构建布局合理、衔接紧密、便捷畅通、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

打造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建设郑济高铁内黄站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加快推进瓦日铁路井店南站至陶瓷园区铁路专用线建设,积极推动安阳至濮阳城际铁路项目研究与实施,推进高速公路网建设,建成安罗高速内黄段,积极推进内黄至林州高速项目前期工作,构建“丰”字型高速公路网络框架。积极推动濮阳至豫东北机场快速路工程。实施南北快速通道中召段工程和G341、G230、S220、S302改建工程,规划建设西二环、南二环、东二环等城区外环路,解决公路过境重卡绕城问题,形成干线公路“近村不进村、近城不进城”交通格局。加强县域内普通干线公路、县乡道路、公交场站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体系完备的综合交通网络,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良好的交通运输保障。持续推进养护技术提升、加强沿路绿化靓化、优化改善道班环境、加大安全设施投入等工作,确保干线公路路域环境达到“畅、洁、净、绿、美”的整治目标。

推动城乡交通发展。按照“建养并重、管养结合、营运成网”原则,推进县乡村道路提档升级和次差路段改造,规划建设旅游精品线路,全域开展“四好农村路”建设,深入推进农村公路“通村入组”工程,持续改善路容路貌和路域环境,提高农村交通通达深度。实施“公交优先”战略,优化调整公交线路,提升公交线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实现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100%。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及配套设施建设,建成全县统一的充电设施智能管理平台。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构筑综合交通运输智慧云平台,提升交通运输服务质量。

 

第二节  构建清洁低碳的能源保障体系

 

加快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实施风力发电、光伏发电“新能源百万提升工程”,有序推进风电、光电、地热能和生物质能产业发展,提高新能源在全县能源供给结构中的比重,力争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75%以上。编制我县“十四五”电网发展专项规划,加快建设城北220千伏和二安、城西、后河等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持续实施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和农田机井通电工程,实现农村电网改造覆盖率100%,全县电网主要发展指标位居全省前列。积极推进华润风电+储能电站、大唐风电等二期工程,加快建设灵锐生物质热电联产、河南城发垃圾发电、陶瓷园区工业清洁燃气集中制气、榆济线东同柱阀室至二安豆制品产业园天然气输配专项管网等工程。推进县城集中供热主管网及配套供热设施工程,持续实施天然气进村入户工程,加快构建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加氢设施网络。推动能源生产供应集成优化,构建多能互补、供需协调的智慧能源系统。

积极推进能源领域改革。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有序放开发用电计划,进一步推进输配电价改革、售电侧改革,积极推行大用户直供电,推动建立直接双边交易电力市场。实行统一市场准入制度,在落实项目负面清单基础上,鼓励和引导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能源领域,推动能源投资主体多元化,逐步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能源市场体系,为我县能源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第三节  构建生态安全的水利支撑体系

 

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推进“四水同治”,落实“四水战略”,形成系统完善、丰枯调剂、循环畅通、多源互补、安全高效、水清岸绿的现代水利基础设施网络,着力解决水资源短缺状况,基本实现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持续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加快编制内黄大功灌区、漳南灌区水利工程专项规划,持续实施两大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水利项目建设,推动六干渠东延与濮阳引黄入冀总干渠连接工程,提高内黄大功灌区引黄灌溉保障能力。坚持多元引水,多水补源,实施豆公灌区与漳南灌区水源连通工程,着力破解楚旺、宋村、田氏等3个乡(镇)严重缺水问题。推进蓄滞洪区建设、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闸除险加固等工程建设,完成汤河、洹河内黄段治理工程,提高防洪减灾能力。推进卫河水闸枢纽工程前期工作。持续推动水生态修复,认真落实《内黄县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要点》,充分考虑我县地下水严重“漏斗区”状况和常态有水河流下渗辐射对地下水分布的影响,根据地表现状,规划建设硝河坡省级湿地公园、亳城杏园湖湿地公园、二安运河古道湿地公园、老塔坡森林湿地公园、豆公桃花岛湿地公园、楚旺繁阳春色湿地公园、县城人工尾水湿地公园等7个湿地公园群,实施河流沟渠湿地坑塘连通工程,建设沿岸生态廊道,完善县乡联合调水机制,保障生态水量,加快构建水清岸绿草美的水生态系统,最大限度涵养水源。

着力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快实施南水北调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置换替代地下水源,让全县532个行政村(社区)人民群众饮上优质丹江水。推动产业集聚区供水管网建设,加强工业企业对中水的合理利用。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压减地下水开采总量。扎实推进河长制落实,加强河湖岸线管理,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节水型社会。常年引黄水量要达到6000万方。

 

 

第四节  构建高速安全的信息网络体系

加速构建高速、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体系,着力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5G与政务、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的融合发展,增强网络安全保障能力,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加快推进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转型、智能升级、应用创新,全面增强新型基础设施对创造新供给、激发新需求、培育新动能的引领支撑作用,重点推进 5G 网络、云计算和大数据中心、软件与信息服务平台等重点设施建设。推进 5G+行业应用引领,优先在泛在城市建设、智慧旅游、智慧交通、智能制造等领域选树5G试点示范应用场景和示范项目。2022年基本实现县域5G网络全覆盖。

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数字乡村示范县建设,推进物联网、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移动互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先进数字技术与我县数字农业的生产管理、综合监管和品牌推广全面深度融合,实现我县农业数字化生产、数字化监管和数字化推广。推进“无线乡村”建设,实施农村人口集中区域公共WiFi系统建设,覆盖文体活动场所、乡村旅游景区等重要区域。

加快推动各类企业“上云上平台”。支持企业运用工业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降低信息化构建成本。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平台,针对中小企业,优化建设产业云平台,推动形成“云+端”信息化,推动企业运用信息化实施技术改造、产品创新和市场开拓。

加快建设“智慧内黄”。大力支持县大数据中心建设,积极引进知名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企业在我县设立区域基地,形成区域竞争新优势。提升政务服务、骨干企业互联网能力,保持骨干网质量,为全县企业、市民提供优质的5G、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加强工业云建设,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推进智能化生产、数字化管理和网络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推进数字城管、网上公安、智慧应急、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旅游和智慧城乡管理等智能应用。探索建立数据资源清单管理机制,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提升社会数据资源价值,丰富数据产品,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和安全保护利用。

专栏 5:现代基础设施建设相关工程

交通:郑济高铁内黄站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程、内黄井店南站至陶瓷园区铁路专用线建设项目、安阳至濮阳城际铁路规划建设项目、安罗高速内黄段建设项目、内黄至林州高速公路规划建设项目、内黄南北快速通道中召段工程、濮阳至豫东北机场快速路规划建设工程、G341、G230、S220、S320改建工程、X006解放村—前嘴头道路建设项目、X011七丈固—南高堤道路建设项目、内黄县万村通客车提质工程项目、内黄县城—郑济高铁内黄站智慧“虚轨列车”规划建设项目等。

能源:内黄城北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城西二安后河三个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十四五”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内黄县智能化天然气进村入户工程、内黄全域智能充电站(桩)项目、县城区智能电网建设工程项目、内黄县天然气分输转储中心及天然气管网项目、内黄县东同柱—大堤口—前安天然气输配工程、水波能发电试验项目等。

水利:汤河、洹河系统治理及廊道建设工程,南水北调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内黄漳南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水利建设项目、内黄县大功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水利建设项目、卫河闸枢纽规划建设工程、内黄县南水北调应急备用水源工程、豆公灌区与漳南灌区水源连通工程等。

信息:内黄5G基站建设及网络配套设施项目、县大数据中心建设项目、智慧教育建设项目、智慧医疗建设项目、智慧养老建设项目等。

 

 

 

 

 

 

 

 

 

 

 

 

 

 

第七章  坚持创新驱动,提高科技应用水平

 

坚定不移走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之路,健全完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创新主体培育,打造高质量创新平台,营造富有科技创新活力和人才创业吸引力的良好环境。

 

第一节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围绕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数据库,形成小微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行业龙头培育梯度,加速构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增强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按照优化资源配置、相对集中发展、形成规模经济原则,围绕新型陶瓷、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重点培植和扶持规模较大、带动辐射力较强的创新性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实施省、市重大科技专项,针对产业薄弱环节,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搞出更多“独门绝技”。鼓励企业强强联手,组建产业联盟及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基地,实现关键技术突破。通过龙头企业引入一批配套企业,实现产业发展主体从大企业单点支撑向各类企业组合发展转变。针对投融资、人才引进、技术研发等问题,给予“一事一议”专项支持政策,持续激发龙头企业成长动力。

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倍增”计划。重点扶持创新能力强、产业特色明显、成长性突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辅导、遴选具有科技潜质的优秀中小企业进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着力打造拥有自主产权、自主品牌的“行业小巨人”“单打冠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持续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支持企业建设研发中心、技术中心,组织企业申报创新型试点企业。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支持申报省、市级重大研发、产业化、技术改造等各类项目。定期跟踪梳理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需求,出台精准化、差异化、定制化的扶持政策,实现高质量政策供给。

大力培育小微企业。全面实施小微企业培育计划,围绕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和培育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平台研发等一批科技型初创型企业。建好众创空间、加速器等平台,为小微企业提供发展空间,降低小微企业创业风险和成本。建设小微企业创新创业云服务平台,链接培训资源、金融资本、科技服务等,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对创新能力强、产业特色明显、成长性突出的小微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和培育,缩短孵化期,加快产业化进程。落实针对小微企业的税费和融资担保支持政策。

 

第二节  建设高质量创新平台

 

着力抓好科技创新平台培育,积极打造以企业为主体的高能级、多层次创新平台,为建设新时代富强文明平安美丽新内黄提供更有力的科技支撑。

建设产学研合作平台。立足产业发展需求,支持骨干企业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合作,持续深化翔宇医疗、贝利泰陶瓷等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携手共建创新平台建设。鼓励本地企业与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设立“创新飞地”,建立“研发在外、落地在内(黄)”合作模式,力争“十四五”期间与“双一流”高校或中科院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积极创建离岸孵化、技术转移中心等新型研发生产基地,提升产业承接竞争力。支持有条件企业设立新型研发机构,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业技术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等产学研平台建设。

健全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围绕企业需求,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加快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科技创新成果服务平台等平台建设。围绕主导产业重大技术需求,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研发设计、创业孵化、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科技咨询、检验检测认证等专业化科技服务机构,推动成果转化、知识产权、法律咨询等科技服务发展。依托内黄果蔬城“返乡农民工创业示范园区”、万洋国际“创业孵化园区”,建设一批以成果转移转化为主要内容、专业服务水平高、创新资源配置优的创新平台。加强与中原科技城合作,引导企业对接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逐步建立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和成果信息资源库。

积极打造双创平台。以小企业为载体,打造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创新工场、创客空间等创业创新载体,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完整孵化链条,为个人创业和小微企业成长提供平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聚焦行业细分领域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为创业者和创业企业提供专业化创新创业服务和硬件支持。充分发挥双创示范基地引导示范作用,提升支撑平台服务能力。

 

第三节  构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全方位构建全链条、优质高效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促进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要素顺畅对接、创新资源高效配置,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健全创新人才服务体系。加强人力资本引培力度,加快实施“洹泉涌流”枣乡内黄人才集聚计划,鼓励企业与省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开展技术合作和人才引进。积极探索实行“项目+人才”招引模式,推进跨区域人才资源开发利用合作与交流,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立足县内职业学校,畅通校企对接渠道,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育一批技能型、应用型、创新型本土人才。推动落实返乡创业人才培育工作。

深化科技金融服务。强化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订单质押、信用贷款等多种新型融资产品。积极对接上海科创板、省科创专板,推动要素整合,建立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创投基金等风险投资体系,着力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完善创业投资引导、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等风险分担机制,优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支持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支持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打造覆盖创新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务模式。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社会治理等手段完善保护体系,加强部门协同配合,构建大保护工作格局。形成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创新成果惠及人民。加强知识产权信息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知识产权保护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宣传教育,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氛围,鼓励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自律机制。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法治化水平,严格执行民法典相关规定,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效率,坚决依法惩处侵犯知识产权行为。

 

第八章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发展新活力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集正能量,引领新风尚,提升软实力。大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红色文化、大运河文化和生态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文化事业产业繁荣发展,讲好新时代“内黄故事”。 

 

第一节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健全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严密防范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压实意识形态主体责任,在全社会营造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巩固壮大主流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综合运用五种学习方式,推动理念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引导干部群众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增强实现共同梦想的信心和决心。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引领。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创新传播手段和方式,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建强用好县融媒体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学习强国”平台、云上内黄客户端,加强网络建设管理,推进扫黄打非,形成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舆论格局,进一步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提升全民文明素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大力弘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道德模范精神,弘扬正能量,培育出彩内黄人。深化诚信宣传教育活动,加快建设诚信内黄。积极举办“最美枣乡人”、道德模范、时代楷模等系列评选和表彰活动,加大先进典型培树。依托我县革命老区文化,建设一批“内黄特色”文明素养阵地,广泛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主题活动,引导群众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精神风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让枣乡大地盛开文明之花,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扎实开展文明城市、文明乡镇、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家庭以及文明交通、文明餐桌、文明旅游等创建活动,巩固省级文明城、卫生城、园林城创建成果,争创国家级文明城、卫生城、园林城,擦亮内黄城市名片。

 

第二节  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围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加快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满足感。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县乡村三级文化服务体系,组织开展民间文化展演活动,实施一批公益文化项目,逐步提升全县基层公共文化阵地服务效能。加快推进文化体育图书馆等项目建设,建设县乡村三级数字化文化资源服务网络平台,促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内黄。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建设高质量乡(镇)文化站戏迷俱乐部,不断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完善城乡文化基础设施,绿化、硬化、亮化公共文化广场环境,打造行政村“15分钟文化圈”。规划建设县级体育场、室外体育活动广场和体育馆、旅游馆、全民健身综合馆“两场三馆”,推进体育器材进农村、进社区、进公园,增强群众体质。

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举办民间文艺汇演、书画摄影作品展览、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展示等文化娱乐活动,增强群众对我县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实施“文化志愿服务乡村行”工程,根据各乡(镇)文化背景特色、地方典型人物,以“寻找村宝”“唱响村戏”“同绘村画”“共享春晚”等四个主题推选具有影响力的乡村活动。深入挖掘乡村文化特色,实施“一乡一品”工程,打造富有特色的高素质文艺队伍。主动引进社会团体,开展文艺巡演活动。常态化办好基层文艺骨干培训班,培养文化活动带头人,持续营造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

全力打造优秀文化作品。实施文化精品扶持工程和文艺精品打造计划。结合新时代人民对艺术的需求,依托我县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戏曲积淀,发挥基层戏迷俱乐部、战鼓队、秧歌队、剧社、文体协会的作用,以反映我县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历史和时代精神为主题,鼓励基层文化工作者和民间艺术家创作具有内黄特色、内黄风格、内黄气派的文艺作品和文化精品。加强对基层精品文化活动的财政支持,保障文化精品队伍的技能培训与提升,实现社会文艺高水平发展的可持续性,促进广大人民群众提升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第三节  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加强文物价值的研究阐释,完善不可移动文物标识体系。针对全县文物单位,建设全天候监管平台,实现文物安全防护措施全覆盖。加大对大运河沿岸码头、古民居、大兴寺塔、三杨庄·二帝陵、商中宗陵、真武庙无梁殿等文物资源保护,加强“四·一二”革命烈士陵园、“二·一五”农民起义旧址等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和传承基地“三位一体”保护体系。梳理、整理区域内“非遗”项目,做好非遗项目申报工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料数据库,加强濒危非遗项目的铭刻记录和影音资料留存工作。办好颛顼帝喾陵祭祖节、红枣文化旅游节、豆公桃花文化旅游节等文化活动,发展落腔、麦秆画、梅花拳等传统民间文化,着力打造大运河民俗文化传承基地、传统戏剧非遗传习基地、中华英雄文化传承基地、民俗文化古庙会社火基地。

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文化是灵魂,旅游聚活力,努力打造文化新“活态”。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积极融入全省世界级大遗址公园走廊建设,聚力推进三杨庄·二帝陵黄河文化大遗址公园、大运河内黄生态文化公园等项目建设,构建“一区、一河、六园、七片区”的全域生态文化旅游格局,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重要支点。保护好、利用好红色资源,建设红色沙区革命纪念馆,大力开展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打造革命老区红色沙区文化品牌。

 

第四节  积极发展现代文化产业

 

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鼓励全民文化消费。

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积极培育文化市场,规范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交易,促进文化资源与金融资本对接,初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规范发展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发展文化市场主体,积极引进大型综合性文化企业,培育发展各种形式的小微文化企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执法,为文化企业提供良好的商务环境。

积极发展文化新业态。培育壮大以创意为内核的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以落腔、农民画、麦秆画、根雕、书法、皮影、印花、剪纸、刺绣、灯笼画、纸扎、家谱画等民间艺术为支撑,鼓励建设文化产业园区,着力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创意的龙头文化企业,实现民俗文化产品规模化生产,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兴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支持文化与制造业、科技、旅游、体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

 

专栏6:文化事业相关项目

内黄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馆、内黄县博物馆、大兴寺塔保护暨文物展示馆项目、三杨庄遗址保护利用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非遗项目梅花拳文化园项目等。

第九章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展现美丽内黄新面貌

 

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扎实推进污染防治,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加快建设美丽内黄。

 

第一节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落实“三区三线”要求,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为重点,统筹建设林木、湿地、流域、农田、城市五大生态系统,协同推进黄河流域保护治理。

完善生态保护体系。统筹推进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优化生态布局。积极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着力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实施国储林、平原林网、绿色廊道、森林公园等重点生态工程,提升森林覆盖率,构建绿色生态屏障。以县城为核心,建设县城周边环状生态林带,打造县域城市绿核;以卫河、硝河两侧为重点,构建河流、沟渠、湿地沿岸绿廊,全面实施“森林乡村”创建行动,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实现全域林网化、城市园林化、乡村林果化、廊道林荫化、庭院花园化。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全县林木覆盖率达到26.8%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22%,让绿色成为我县最靓丽底色。

持续推进水土保持工程。落实国家、省、市级规划要求,围绕我县“黄泛平原风沙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的区域生态定位,实施《内黄县水土保持规划(2020-2030)》,以治理黄河故道水土流失为重点,构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及监督管理体系。结合分区基础功能,实行针对性生态保护,沙区要营造防风林带、形成防护体系,农田防护区重点建设农田防护林、防止土壤沙化退化。

加强重点区域生态保护。积极开展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预防保护。整合优化我县自然保护地,编制完成《内黄县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提升自然生态空间承载力。加强生态红线管控,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强化刚性约束。以硝河坡省级湿地公园建设为重点,打造县域七大湿地公园,构建内黄湿地公园群体系,提升水源涵养能力。强化县城及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确保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治理。

 

第二节  优化环境治理系统

 

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坚持问题、目标、结果“三个导向”,以铁心、铁面、铁腕“三铁”精神,持续深化污染防治,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紧盯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推进工业企业环保达标升级行动。抓好“散乱污”企业整治和挥发性有机物治理。以陶瓷园区清洁燃气集中制气项目建设为抓手,深入开展工业污染防治,强化陶瓷等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提升污染防治设施改造治理水平。推动城区集中供暖,加快农村清洁能源替代,“十四五”期间实现全县清洁能源全覆盖。加快建设静脉产业园,推进灵锐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及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有效处理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等。完善乡(镇)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实施空气质量考核奖惩和生态补偿机制。推进运输结构调整,重点治理柴油货车等移动源治理,优化重卡运输路线。打好禁煤、抑尘、控车、禁烧、治企组合拳,全面改善空气质量。到2025年,县域PM10PM2.5、优良天数“三项”指标全面达到上级要求,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不断提升水环境质量。认真落实河长制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高标准编制实施“四水同治”规划。开展县域河流生态环境风险评估,实现“一河一策一图”,巩固完善卫河、洹河、汤河、硝河及流河沟等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水生态修复。推进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建设,对城南污水处理厂进行改造升级,建设静脉产业园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提高污水处理率;有序推进乡村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以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为重点,综合整治农村水环境。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深入开展农药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实施畜禽养殖粪便治理整县推进项目。深化水源地规范建设,加强入河排污口综合整治,实现排污动态“清零”。到2025年,实现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确保河流监测断面持续达到市定水质目标要求,县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100%,地下水质量评价级别保持稳定。

稳定土壤环境质量。加强土壤环境质量防护,健全土壤环境监测制度。加强农药、肥料、农膜等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继续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行动,积极推广生态农膜,推进农业投入品包装废弃物回收及无害化处理,防止耕地退化和土壤污染。实施土壤环境质量分类管理,强化重金属污染防治监管,推动全县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工作。“十四五”期间,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建立完善环境治理体系。以强化政府主导作用为关键,以深化企业主体作用为根本,以更好动员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为支撑,健全环境治理责任体系,严格环保目标管理,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加快构建生态环境及污染源遥感监测网络,编制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强化企业环境治理主体责任,严格落实排污许可管理制度,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强化排污许可证后监管力度;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强化社会监督,发挥各类社会团体作用,提高公民环保素养;加强生态空间管控,完成县域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统筹各管控要求,制定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加强环境风险防控常态化管理,常态化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第三节  加强资源集约利用

 

坚持节约优先,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加强全过程资源能源节约管理,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推进水资源平衡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完成全县水资源承载能力现状评价,建立县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实施“四水战略”,优化水资源配置,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建立全县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持续推进全域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控制地下水开采,逐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开展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推动工业节水减排和循环化改造。发展农业节水灌溉,建设高标准农田,完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配套制度。实施雨水、污水资源化利用设施改造升级,推进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

保护和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积极推进土地复合利用。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实现耕地资源永续利用。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大力推进中低产田改造,稳步提升耕地质量,有效提高耕地产能。建立低效用地退出和闲置土地盘活机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优化工业用地资源配置,推广多层标准厂房,优先发展节地型工业产业。推进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制度,全面开展建设项目节地评价。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保障体系。完善实施能源消费强度控制和总量弹性控制,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能源梯级利用等综合能源服务模式。建成静脉产业园,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科学论证,推进地热能清洁供暖规模化利用试点县建设。实施交通、建筑、商业和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全面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社区、绿色商场、绿色建筑创建。加强重点行业节能,以产业集聚区为重点,实施一批节能重点工程,引导扶持企业强化技术创新和管理,通过创新技术、推广先进工艺,减少生产中能源消耗,增强绿色制造能力,大幅降低能耗、物耗和水耗水平。

 


 

专栏7:生态建设相关项目

生态文化建设项目:大运河堤防加固及绿廊建设项目、大运河旅游乐道建设项目、硝河绿廊及旅游乐道建设项目、内黄县硝河坡省级湿地公园项目、豆公桃花岛湿地公园项目、亳城杏园湖湿地公园项目、楚旺繁阳春色湿地公园、老塔坡森林湿地公园项目、城北人工尾水湿地公园项目、流河沟及硝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国家储备林(内黄)项目、河渠湖塘水系连通及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内黄森林乡村创建工程、县城周边环状生态林带建设项目、园林城市绿化工程、县城地下深水区采取地热能压灌水项目、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等。

资源节约利用重点项目:安阳环顺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回收处理废旧金属24万吨废塑料5万吨项目、安阳灵锐热电有限责任公司(内黄)生物质热电项目、内黄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内黄县静脉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内黄县废物综合处置及资源化利用项目、内黄绿色地膜制造项目、中盛肥业公司年产40万吨高塔造粒复合肥项目等。

污染防治重点项目:内黄县城南污水处理厂扩建项目、内黄县餐厨垃圾处理项目、生活垃圾分类服务项目、内黄县静脉产业园污水处理厂及配套污水管网项目等。

 

第十章  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效政府更好结合,打造营商环境优越、市场主体活力凸显、区域合作活跃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第一节  培育壮大各类市场主体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化国有企业产权结构、组织结构、治理结构改革。健全以监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完善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政策体系,健全规范化机制化政企沟通渠道和涉企政策制定执行机制,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大力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不断激发弘扬具有内黄特色的企业家、创业者精神。持续优化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环境,培育更多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

 

第二节  持续改善营商环境

 

坚持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原则,以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为目标,实施营商环境重点领域攻坚行动,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营造高效政务环境。全面贯彻落实省、市政府服务标准化模式,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以线上“一网通办”、线下“一窗办理”为抓手,完善落实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健全预约办理、预审咨询、首问负责、一次告知、限时办结等制度。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能力,促进政务数据在各部门间融合共享,推动政府公共数据向社会开放。加强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健全交易风险防范机制。

规范法治营商环境。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及省市制定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各类政策措施,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权益,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严厉打击非法侵害投资者、企业家利益的违法行为,主动协调解决投资商提出的问题和困难,营造亲商、安商的社会氛围。全面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完善合法性审查、风险评估、责任追究等制度,建立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

建设社会诚信体系。全面落实《河南省社会信用条例》,完善配套政策措施,构建完备的地方信用制度体系。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在政府采购、项目招投标、产权交易、资质认定、监督管理等领域,扩大对信用产品的使用。营造诚实守约的信用环境,形成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现代化新型监管机制,建设“互联网+监管”数据清单管理机制,加强营商环境监督,完善营商环境评价考核机制及成果应用。积极拓展信用惠民便企应用场景,创新“互联网+民生+信用”监管理念。

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畅通政企沟通渠道。搭建政企制度化沟通平台,建立党委、政府与非公有制企业、商会组织沟通互动机制,定期召开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座谈会,认真听取企业意见,研究解决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规范政商交往行为。建立政商交往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进一步厘清政商交往中的原则、规矩和界限,创新政企互动机制,推动正常交往、真诚交往,贴近服务企业。建立“护航员”制度。建立健全纪检监察干部担任企业(项目)发展“护航员”制度,加强对服务企业的职能部门、责任单位、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履职尽责情况的监督,严肃查处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乱作为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第三节  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坚持内外联动、量质并重、全域统筹,深度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形成思想解放、流动畅通、交流便捷的开放型经济体制,开拓我县开放合作新局面。

打造开放型经济载体。强化产业载体建设,加快产业集聚区、静脉产业园、特色商业区、现代服务业园区等各类园区的设施完善和布局完善,推动标准化厂房、公寓餐厅、科教文卫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要素建设,将各类园区打造成为功能完备、具备较强吸引力的开放发展平台。加强投资环境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推行“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围绕项目签约、落地、开工、建设、达产等,全面做好协调对接和服务保障,切实提高签约项目履约率、开工率、资金到位率和竣工达产率,打造各种生产要素竞相流入的投资洼地。

大力推进开放招商。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实施“招大引强”战略,通过产业链招商、图谱招商、以商招商、资本招商、平台招商、会展招商、网上招商、定向招商、专题招商等形式,引进落地一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主动对接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积极探索“飞地经济”发展模式。

拓展开放合作空间。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以更大力度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扩大与东盟、日韩、中亚、欧盟等地区间合作交流,积极对接河南自贸区和“中欧班列”,加快铁路专用线和现代物流园建设,建成具有口岸功能的铁路物流枢纽。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进口博览会、东盟博览会、中博会等国内外知名展会,并鼓励企业参加境外专业性展会,为企业走出去搞好服务。积极承办康复设备博览会、果蔬博览会、陶瓷博览会等展会,打造引领我县未来发展的增长极和展示对外形象的软平台。

 

 

第十一章  着力保障改善民生,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可持续。

 

第一节  推动城乡居民稳就业稳收入

 

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确保就业局势总体稳定。

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健全促进就业的财政保障、税收优惠和金融支持等政策协同和传导落实机制,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有重点地支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生活性服务业等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建立健全援企稳岗长效机制,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加强专项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技能素质。

着力扶持重点人群就业。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完善落实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激励政策,畅通基层成长发展通道,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就业,鼓励应征入伍建功立业。建立健全跨区域劳务协作机制,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进城就业,支持更多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创业。统筹推进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妇女、残疾人、退役军人等各类重点群体就业。健全残疾人、零就业家庭人员、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人员等就业困难群体援助制度,加强公益性岗位开发和托底安置。

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围绕保就业发展目标,建立健全城乡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完善县、乡、村(社区)三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完善劳动者职业培训体系,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和储备计划,多渠道促进就业创业。着重对接京津冀、长三角、中原城市群开展人力资源合作,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劳动力输出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

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管理,深入开展劳动用工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查处非法使用童工、无故拖欠克扣工人工资及严重超时加班等违法行为。加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打击力度,强化监察执法和刑事司法联动机制,快速依法追究恶意欠薪者的法律责任,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提升群众收入水平。完善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推动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同步于经济增长,落实最低工资制度,积极拓展城乡居民增收渠道,多途径增加居民工资性、财产性和经营性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建立健全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促进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第二节  加快推进现代化教育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普惠发展学前教育。持续推进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准确把握适龄儿童入学需求的存量和增量、区域分布、学位供需矛盾等情况,推动学前教育扩容增量。优化城乡学前教育资源布局,创新均衡发展机制,推动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发展。逐年提高普惠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逐步实现城镇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同步建设、同步交付政府统筹使用。加强学前教育队伍力量建设,落实幼儿园教师国培、市培、县培等职业培训。重点改善薄弱地区办学条件,加速标准化农村公办幼儿园建设,到2022年,实现每个乡(镇)至少办好1—2所公办中心幼儿园。

保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化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持续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落实教师编制标准、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基本装备配置标准。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办学,建立公益教育基金,弥补农村义务教育资金不足问题。进一步扩充城镇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推进教育资源供给与常住人口相匹配。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城乡贫困子女的帮扶,保障特殊群体平等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持续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实施一批中小学建设项目,探索数字化、信息化教育发展模式,推动义务教育信息化水平。到2025年,每个乡(镇)办好1—3所标准化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满足学生寄宿需求,完成县城新区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与人民路小学建设项目,基本解决县城学位供给瓶颈制约问题。

推进高中教育多样性。以打造优质特色高中教育为切入点,推动学校布局均衡、办学条件均衡、教育质量均衡,全面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围绕课程改革主要任务,瞄准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开展“名师名校”创建活动,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师整体素质。探索多样化高中教育模式,打造具有区域和专业特色的高中教育,推进高中教育的全面普及。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实施联合办学,深入开展普通高中省级示范校创建活动,打造“豫北名校”“中原名校”。

深入发展特色职业教育。深化职普融通,推动产教融合,深入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贯彻“特色强校”战略,围绕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就业需求,深化校地合作,推动建设河南医疗器械职业技术学院(安阳工学院分校),努力实现高等教育资源零的突破。健全职业学校和企业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全力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加快培养一流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补充机制,推进名师工程建设,强化师德师风和专业素养,着力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实施农村教师专项支持计划,全力稳定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专项基金,用于奖励在农村义务教育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研究制定教师保障性住房政策,持续实施教师周转房项目,不断改善农村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吸引高素质教育工作者投入农村教学。加大教师精准培训力度和强度,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聚焦名校、名校长、名班主任、名师培育工程,开展集体课题研究、课堂观摩、业务知识考试、主题研究等活动,引导青年教师向研究型教师方向发展,全面提升我县办学教学水平。

 

专栏8:教育事业相关项目

县城人民路小学建设项目、县城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项目、河南康复职业技术学院规划建设项目(安阳工学院分校)、统筹改善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50个项目、规划建设33个教师周转房项目等。

 

第三节  全力推进健康内黄建设

 

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深入开展健康内黄行动,健全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努力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

加强公共卫生防控机制。健全疾病防控体系,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完善传染病防控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体系,创新医防协同机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健全分级治疗、全民医疗、药品供应保障等制度。健全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医疗救治、应急管理、组织指挥、物资保障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推进“互联网+”疫情监测、报告和预警系统的建设,提升疾控信息的整合利用效率。建立稳定的医疗应急物资储备财政投入机制,保障应急物资储备量。创新激励保障机制,确保疾控系统队伍的稳定性。提升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和残疾康复服务质量,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管理体系。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明确公立医院基本职能,加快优质医疗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实施医疗服务能力提升行动,推动县人民医院、县二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提质扩容,加强乡村、社区医疗机构建设,建强全科医生和医疗队伍,更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诊疗设备,全面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质量。加速推进县域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建设,实行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机制。坚持中西医并重,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工程,提升中医医疗服务水平。推动医疗卫生信息化进程,组织实施“互联网+医疗”行动计划。支持社会办医,巩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高群众健康获得感。加强卫生健康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到2025年,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实现全体城乡居民病有所医、病有良医。

普及全民健康生活。以全民健身、户外运动等项目为重点,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全民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持续完善健身体育器材,实现晨晚健身站点遍布城乡。大力举办全民体育赛事,不断营造浓厚的群众健身文化氛围。推进体育产业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发展“互联网+体育”,积极争创体育消费城市。推进县级体育场、室外体育活动广场和体育馆、游泳馆、全面健身综合馆“两场三馆”项目建设。到2025年,实现健身广场在社区、乡村的全覆盖。

 

 

专栏9:健康内黄建设相关项目

内黄县人民医院妇儿综合楼及传染病区隔离病房改建项目、内黄县疾控中心应急保障能力建设项目、妇幼保健院迁建项目、公共体育场建设项目、游泳馆建设项目、60个社会足球场建设项目、高压氧仓建设项目等。

第四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应保尽保、构建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保障体系。

提高社会保险水平。继续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提高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强基金运行分析和预警,促进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长期平衡,推动制度可持续发展。持续完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等养老保险制度,落实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制度。推进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强化失业保险就业促进功能,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稳步提高失业保险金水平。深化工伤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以工伤保险为主体、商业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工伤保障制度体系。健全统筹城乡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持续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落实“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全面落实医保转移接续、异地就医结算制度,加强医疗保障基金监管,优化医疗保障服务。完善重大疫情形势下医疗救治费用保障机制,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到2025年,实现全民参保,力争参保率达100%。

完善社会福利体系。统筹完善社会救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改革管理服务手段,实施精准化社会救助,建立健全以基本生活救助为基础、专项(医疗、教育、就业、住房、受灾以及其他)社会救助为支撑、急难社会救助为辅助、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分层分类救助体系。健全退役军人优抚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依法维护退役军人合法权益,推进优抚医院、光荣院、烈士纪念设施建设维护。完善孤儿、困境儿童、残疾人保障体系和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研究建立县级残疾人康复机构,健全县乡村三级康复网络,扩大残疾儿童救助范围,提高我县残疾人康复服务水平,使残疾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完善殡葬服务设施,建设公益性公墓,倡导绿色殡葬、文明祭扫。

 

第五节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完善生育生养、养老服务等政策制度,最大程度防范化解人口老龄化风险,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安,努力增进人民福祉。

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战略。落实国家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引导生育水平提升并稳定在适度区间,保持人口总量稳定增长。推进优生优育全程服务,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提升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保障能力,持续开展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综合治理。全面落实产假政策,完善家庭婴幼儿早期发展指导支持体系。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推进城乡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婴幼儿照护服务主体培育和规范管理。完善人口服务管理,加强人口信息化建设,完善县乡村(社区)三级人口管理体制。

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合法权益,促进妇女全面发展。加强对贫困妇女、留守和流动妇女的关爱和帮扶。坚持儿童优先原则,依法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利,建立和完善适度普惠的儿童福利体系,加强对留守流动儿童、孤残儿童、贫困大病儿童等特殊群体的救助和关爱,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覆盖县、乡、村的儿童关爱服务网络,突出基层“儿童之家”建设,提升儿童福利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培育养老新业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加强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弘扬“百善孝为先”“养亲”“敬亲”和“送亲”等传统美德,引导人们自觉承担家庭责任、树立良好家风。鼓励子女与老人父母共同生活或者就近居住,发挥家庭养老基础作用。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注重消除老年“数字鸿沟”,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

完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实施青年优先发展促进工程,加强青年教育、就业、住房、婚恋等服务支持,全面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青年发展型城市。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引导青年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事务,引导青年踊跃投身创新实践,鼓励青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加强青年社会组织培育,鼓励和支持青年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健全青年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完善青年发展状况监测评估体系。

 

第六节  建设平安内黄

 

积极推进社会治理格局创新,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内黄。

一、推进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加强和创新县域社会治理,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建设法治政府,全面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完善合法性审查、风险评估、责任追究等制度,建立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支持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做到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推进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构建综治中心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础数据平台、政法综治视联网平台、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平台、网格化服务管理数据汇聚平台、社会治理预测预警分析研判平台等为主体的“1+5+N”县域社会治理信息化体系,统筹公安派出所、检察室、人民法庭、司法所等基层资源力量,形成三级联动、纵向贯通、横向集成的县域社会治理平台。大力实施乡村社会治理“网格化+联防联治”和城市社区治理精细精准工程,完善“一村(格)一警”、村(居)法律顾问长效机制,推动网格化服务全覆盖,以“微治理”推动县域全周期动态治理。

二、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拓展“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健全经常性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推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深入贯彻落实社区矫正法,把矫正对象教育转化为守法公民,最大限度消除社会不安定因素。做好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帮教、临时救助等工作,努力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完善党委和政府权责明晰、高效联动、上下贯通、运转灵活的指挥体系,强化乡(镇)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的职责任务。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制,健全防范化解矛盾纠纷的规则体系、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加强改进信访维稳工作,鼓励、引导社会组织、企业参与社会矛盾风险防范化解。

三、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内黄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全力构建以防范化解风险挑战为重点、以“十百千万”平安创建活动为抓手、以城市社区和乡村治理为根基的更高水平平安内黄建设新格局。坚决维护政治安全,全面落实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和责任制,始终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放在第一位,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敌对势力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扎实开展反邪教斗争。努力确保经济安全,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实现关键领域安全可控,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妥善处置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维护重要基础设施安全、能源安全和生态安全,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综合维护社会安全,大力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加快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打好禁毒人民战争,强化校园及周边安全综合治理,有效维护网络信息数据安全,创新和完善打击违法犯罪的新机制新手段。强化保障生命财产安全,深化平安创建活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风险和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巩固提升双重预防体系运行质量和效果,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和专项整治,持续开展危险化学品、交通、建筑、施工、消防、校园、医院、商场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专项治理,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强化生物安全,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创建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健全统一领导、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健全气象、地质、地震等自然灾害风险研判、监测预警和信息共享机制,优化应急物资储备布局,加强防灾、减灾、抗灾、救灾体系和能力建设。严格落实信访稳定工作制度,健全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坚决维护国家安全,持续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和国防教育,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升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和交通战备能力,加强民兵和预备役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

 

第十二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

目标任务提供坚强保障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动员和团结社会各界力量,精心组织,高效落实,凝聚推动发展规划落实的强大合力。

 

第一节  加强党的领导

 

严格贯彻执行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把党的领导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环节和全过程。坚持政治建设统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县委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把准政治方向,夯实政治根基,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提高党的建设质量,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全面强化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的能力水平。健全完善党委(党组)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社会形势、研究重大政策决策的工作机制,完善决策咨询体系,加强调查研究,提高科学决策水平,为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提供坚强保证。

 

第二节  充分发挥政治制度优势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县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保障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事务的管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独特优势,支持和保证政协依章程进行民主监督,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切实增强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基本政治制度,增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实效。

 

第三节  凝聚团结奋斗强大合力

 

坚持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大统战工作格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依规管理宗教事务。团结引导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新社会阶层人士,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坚持党管武装,强化全民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争创全省党管武装模范县。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文联、科协等人民团体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提高动员和组织群众能力。全社会要加强“十四五”规划宣传,用宏伟蓝图凝聚人心、集中民智、汇聚民力,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到建设内黄、发展内黄的生动实践中来。

 

第四节  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新要求,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把各领域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选好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加快干部年轻化进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实施“洹泉涌流”枣乡内黄人才集聚计划,着力引进一批高素质专业化人才。把监督贯穿于县委领导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建立健全重大决策部署督查问责机制,进一步做实政治监督。深化党和国家基层监督体系建设,推进乡(镇)纪检监察、派驻监督、巡察监督规范化法治化,推动监督下沉、监督落地。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毫不松懈纠治“四风”,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滋生蔓延,持续为基层松绑减负,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一体推进“三不”建设,将正风肃纪反腐与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促进治理贯通起来,用好“四种形态”,充分发挥惩治震慑、惩戒挽救、教育警醒的综合功效。持续倡导建立“三种健康关系”、落实“四调”要求,当好“五种人”,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第五节  全面建设法治社会

 

认真落实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建设信仰法治、公平正义、保障权利、守法诚信、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方略,为实现目标任务提供法治保障。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县的领导,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强宪法教育,维护宪法权威。加快法治政府建设,积极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构建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法治社会。严格落实司法责任制,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完善监察权、检察权、审判权运行和监督机制,加强司法行政基础建设,提高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

 

第六节  强化项目支撑

 

紧紧围绕国家、省、市投资导向和重大战略以及我县发展实际,聚焦“两新一重”、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生态环保、民生改善、社会事业、应急管理、社会治理等领域,谋划提出有前瞻性、带动性的大项目,推动更多项目纳入省市重点项目实施计划。定期梳理和统筹项目进度,对重点项目做到周调度、月通报、季考核,明晰责任分工,力促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早达效。强化项目管控,规范政府建设资金使用,完善重大项目建设稽查制度。

 

第七节  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科学编制专项规划,形成定位准确、目标明确、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着力夯实资金、土地、人才、技术等要素保障,积极争取上级扶持奖励政策和项目资金,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有效引导资金向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流动。压紧压实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责任,严肃查处统计违纪违法行为,不断提高我县统计数据质量和统计服务水平。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经营性公益事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组织开展年度检测分析、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鼓励开展第三方评估,强化监测评估结果运用。健全规划动态调整和修订机制,完善规划实施监督考核制度,依法向人大常委会报告规划实施情况,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确保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顺利实施。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前景光明。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拓进取、实干争先,为加快建设新时代富强文明平安美丽新内黄、奋力谱写内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篇章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