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政〔2023〕8号 内黄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内黄县“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本质安全能力建设规划的通知
作者: 来源:内黄县人民政府 时间:2023-07-04 09:36
分享到: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人民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

现将《内黄县“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本质安全能力建设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2023年6月29

内黄县“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本质

安全能力建设规划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处置应对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着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内黄县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内黄县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阳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本质安全能力建设规划的通知》(安政〔2022〕10号)、《内黄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内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内政〔2021〕5号)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回顾与面临形势

(一)“十三五”期间工作成效

“十三五”期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并大力加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救援等各项工作,将安全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大力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有效举措,持续推进风险防控、隐患治理、依法治安、科技强安、宣传教育等各项工作,全县安全形势平稳可控,实现了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局。

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将原应急办、安监局、地震办、民政局、水利局、林业局等部门关于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抗震救灾、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应急救援等有关职能整合,组建了内黄县应急管理局。依据《内黄县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的通知》(内政〔2019〕3号),对应急管理“五大体系”(应急管理标准体系、组织体系、责任体系、预案体系、服务体系),“四种能力”(应急基础能力、救援能力、协同能力、保障能力)和“五种机制”(应急预警机制、会商机制、联动机制、协调机制、调查评估机制)建设做出了详细规划并逐步落实。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完善工作部署,对内黄县安全生产委员会、内黄县应急救援总指挥部等机构领导及成员进行调整,编制修订全县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防汛应急预案、抗旱应急预案等,进一步明确了职责、任务和分工,确保了各项工作不空档、不断档。

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十三五”期间,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安全生产工作职责》,内黄县安委会印发了《内黄县安全生产巡查工作制度》《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内黄县安委办印发了《关于印发内黄县2020年全面推进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等文件。明确了党政领导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并对责任进行逐级分解,层层压实。狠抓队伍建设与能力提升,不断提高安全监管能力。在监管方式和执法方法上持续发力,努力创新,坚持定期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领导干部带队检查安全生产工作,坚持随机检查和暗访暗查,通过全面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有效防范风险和治理隐患,防止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持续加快推进并深入运行。危化领域监管水平持续提升,技防措施逐步落实,重大危险源监测预警系统有效覆盖落实。烟花爆竹全面清零退出,重大风险行业得到有效防控。道路交通综合整治持续深入推进,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有效实施。建筑施工、燃气、有限空间综合整治全面推进,各行业领域本质安全水平大幅提升。

自然灾害防御能力持续提升。积极落实综合防灾减灾措施,持续加强灾情信息员培训和管理。全县17个乡(镇、街道)、532个行政村(社区)均设置了灾情速报员,并积极开展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避险和抢险救灾能力。及时调整了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组成人员,完善机制,印发了指挥部工作规则、成员单位职责等制度文件。对防汛重点部位、险工险段进行重点督导检查,扎实开展防汛抗旱工作,对全县防汛抗旱物资进行了全部清查建档、登记造册。县森林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制定下发了《内黄县森林火灾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方案》,组织各乡(镇、街道)及相关成员单位深入各自辖区、行业全面开展火灾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按照河南省、安阳市出台的关于自然灾害防治的一系列制度文件,持续推进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构建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级负责、市场机制逐步健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防灾减灾体制机制。

应急救援能力显著增强。“十三五”期间,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持续发展,救援技能稳步提升。专业救援力量取得一定程度的发展,豆制品工业园区等建立了专业救援队伍。开展共训共练,鼓励支持社会救援队伍发展,截止2020年底,枣乡应急救援中心等社会救援队伍人数共计500余人,累计执行各项救援任务700多次,出动人数7200多人次,参与救援车辆4000余车次,行程4万多公里。救援领域包括水上救援、山地救援、平原搜救等,救援区域涉及河北、安徽、山西、山东等省份以及省内其他市县。内黄县人民政府应急救援总指挥部、内黄县人民武装部、武警内黄中队联合印发了《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参加应急救援行动对接办法》,助推军地联合救援合力的有效形成。

安全宣传教育持续强化。充分利用“5.12全国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7.28唐山大地震纪念日”“10.13国际减灾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累计开展各类宣传200余场次,发放宣传资料60000余份,受益群众800000余人次。推动安全知识和警示教育案例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切实提高广大群众的安全意识,努力提升群众应急避险意识及自救互救能力,全力营造全员参与的安全发展氛围。

(二)“十四五”时期历史机遇

“十四五”时期是内黄县应急管理事业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工作面临着许多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

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与根本遵循。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关于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的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我国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的特色和优势,科学回答了事关应急管理工作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二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强落实领导责任、监管责任,狠抓责任落实,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领导、思想保证和政策支持,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系列改革部署,组建应急管理机构,重构应急管理体系,出台一系列重大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深化应急管理重点领域改革,为解决深层次、区域性、结构性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实现应急管理职能的优化协同高效提供了新的契机。

三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技创新快速发展,将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和产能,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为应急管理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特别是在风险分析与情景模拟、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复杂情景下的搜救与救援、应急指挥决策辅助等方面,为应急管理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四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以及全社会对安全的高度关注,为推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了巨大动力。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公众社会文明素质、安全意识和法治观念加快提升,安全发展的社会环境进一步优化,安全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意愿不断增强,为新时代应急管理共建共治共享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十四五”时期面临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内黄县处于叠加发展的时期,灾害事故易发多发的状况依然客观存在,应急管理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一是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有待进一步优化完善。需持续优化领导体制、厘清整合各部门应急职能、匹配补充应急机构人员编制。指挥部机构设置仍需优化,运转机制有待完善。队伍体系仍需健全,消防救援队伍仍需补充编制和人员数量,社会救援力量仍需增强、提质,专业救援队伍仍需按标准建立,队伍培训、装备配备等都有待全面增强。应急管理形势愈加复杂严峻,责任体系建设仍停留在初级阶段,各工作部门发展不均衡,领导责任仍需明确落实,治理责任亟需提升,应急管理专项责任考核有待增补。

二是安全生产形势复杂严峻。安全生产基层基础薄弱,城乡安全高风险低设防”问题依然存在。安全发展理念树得不牢,安全意识薄弱,安全认识模糊。新兴产业动态监管滞后,部门监管职责交叉问题依然突出。双重预防体系推进建设任务依然艰巨,重点行业领域隐患排查治理力度仍需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宽松软问题依然存在。安全生产领域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责任问题,监管责任有待深入、扎实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意识有待提升。

三是自然灾害防治形势严峻。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总体增多增强,多灾并发和灾害链特征日益突出,高温、洪涝、干旱、低温等灾害的风险进一步加剧,自然灾害防治面临严峻的形势和挑战。我县各类自然灾害受灾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直接经济损失等可能增大,社会大局稳定可能受到影响。灾害监测预警、工程防御、信息化建设、物资储备、应急装备等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短板,灾害风险分散机制尚未健全,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防灾减灾工程、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滞后,防汛救灾物资储备的品种和数量不足。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渠道和机制亟待完善,社会力量和市场的作用尚待进一步发挥。

四是应急能力仍然相对落后。预警发布能力、应急指挥能力、抢险救援能力、社会动员能力、科技支撑能力等应急管理能力存在不足。防灾减灾措施针对性、有效性、强制性不足,缺乏统一权威高效的预警发布机制,预警与响应联动机制不健全,应急预案实用性有待加强。应急指挥信息化水平不高、指挥系统运转不畅,迫切需要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建设与内黄县应急指挥能力相适应的具有系统化、扁平化、立体化、智能化、人性化特征的应急指挥体系。

五是应急保障能力不足、保障体系不完备。应急物资储备分布不平衡,相比于政府储备,社会企业家庭储备不充分。县应急物资储备库未建立,乡(镇、街道)应急物资储备站建设缺失,乡村微型消防救援站建设尚需完善。“县、乡、村”三级应急管理人员和救援人员的培训力度不够,专业人员技能不足、不够、不新。未建立与应急能力提升相匹配的财权投入机制。应急资金保障不到位,县级专项建设资金有待提高,乡(镇、街道)普遍缺少专项资金,应急救援人员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定期体检工作等尚需落实,基层岗位津贴、值班值守补助落实不到位,严重影响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推进。

六是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新风险不断涌现。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产业不断涌现,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催生诸多不确定风险。但研判化解新风险机制不健全,“认不清、想不到、管不了”的问题时有发生,安全管理难度增大,使得内黄县在公共安全管理方面面临愈加严峻的挑战。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关于应急管理工作决策部署,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本质安全能力建设为主线,补短板、强弱项、填空白、破难题,着力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全面加强风险防范、抢险救援、应急保障等能力建设,防范化解影响我县高质量发展的各类自然灾害和生产安全事故风险,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最大限度降低灾害事故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内黄。

(二)基本原则

1.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始终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作为首要目标,正确处理好安全与发展的关系,着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最大限度降低各类灾害事故的危害和后果。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分级负责、属地负责为主原则,强化应急管理部门统筹协调作用,各相关单位按照各自的职责和权限,负责应急管理工作。企业要认真履行安全生产责任主体的职责,建立与政府应急预案和应急机制相匹配的应急体系。

3.预防为主、源头管控。实施安全发展战略,把安全生产贯穿于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生产、经营等各环节,严格安全生产市场准入,不断完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强化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工程防御、宣传教育、社区减灾等基础性工作,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努力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4.依法治理、社会共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严格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规定,强化执法的严肃性、权威性,树立多元共治思维和理念,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各界有序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形成共治合力。

5.改革创新、科技引领。积极探索新技术、新路径、新方法,创新应急管理新模式。推进应急管理科技创新,依靠科技信息化提高应急管理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三)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2025年,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和安全发展理念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建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能力体系,应急管理体系和本质安全能力建设迈出新步伐。应急管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显著增强,应急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智能化程度稳步提高。安全生产、综合防灾减灾形势趋稳向好,事故总量、较大事故和死亡人数继续下降,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得到遏制,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高,应急指挥能力、应急救援能力、应急装备能力、本质安全能力、科技信息化能力和全民应急能力全面提升。

1 内黄县十四五时期核心指标

序号

指标内容

预期值

指标性质

1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下降16%

约束性

2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34%

约束性

3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21%

约束性

4

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全生产总值的比例

<1.2%

预期性

5

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

<1.2

预期性

6

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

<15000

预期性

2.分类目标

1)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领导体制、指挥体制、协同机制、职能配置、机构设置更加合理,应急管理队伍建设、作风建设、能力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应急管理机构基础设施、装备条件大幅改善,工作效率、履职能力全面提升。乡(镇、街道)应急机构达到有班子、有机制、有队伍、有装备物资、有预案演练、有宣传教育培训“六有”标准。

2)安全生产水平显著提高。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更加完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规范有效、常态化运行,安全生产支撑保障体系得以健全,监测预警能力显著增强,危险化学品、工贸、交通运输、建筑施工、消防等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水平大幅提升。

3)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全面加强。全县防灾减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灾害防御能力全面提高,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加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灾情信息上报及时准确,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

4)应急救援实战能力大幅增强。应急救援力量布局更加合理,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快速壮大,应急救援装备现代化水平日益增强,应急救援协同机制不断完善,应急救援能力迈上新台阶。专业应急救援队伍防护装备配备率达到100%。县综合救援力量建队完成,各类功能区和乡(镇、街道)专(兼)职救援力量覆盖率达到100%。

5)应急综合保障能力有效提升。科学规划建设应急物资储备库、站(点),应急物资储备充足,应急物资集中生产调度、紧急采购、征用补偿和紧急调运分发等机制不断完善。县、乡两级应急指挥通信系统全线贯通,智慧应急能力显著提升。灾害事故发生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时间缩短至10小时以内。科技资源、人才资源、信息资源、产业资源等配置更加优化,规模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初步形成,县应急部门专业人才占比超过60%。

三、主要任务

(一)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协同高效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1.加强应急管理体制建设

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协调联动、科学救援、保障有力的应急管理领导体制。加强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和指挥机构建设,健全部门机构设置,合理配备专业技术人员。按照指令畅达、系统有序、条块清晰、执行有力的原则,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建立健全应急指挥机构,充分利用应急指挥平台、视频会商等信息化手段,有效协同“1+12”指挥部立体作战,实现县域范围内对各类应急救援队伍的统一指挥,统筹灾害事故救援全过程管理。

2.优化应急协同联动机制

完善县应急救援总指挥部综合协调机制,健全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协同机制,完善自然灾害风险研判、隐患治理、监测预警等跨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健全县、乡分级指挥和队伍专业指挥相结合的指挥机制,规范指挥调度程序,提高应急指挥调度能力。建立与周边地区应急管理协作机制。健全应急救援、应急保障军地协调联动机制,完善驻内武警部队参与抢险救灾的工作制度,强化军地联动指挥,积极推进军地应急力量训练条件开放共享,开展常态化联演联训。

3.完善应急管理责任体系

落实党委政府责任。建立完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权责一致、失职追责的应急管理责任制,将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纳入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认真贯彻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和我县安全生产职责清单。健全应急预防与准备、灾害事故风险隐患调查及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救灾等工作责任制。

压实行业部门责任。根据三定方案进一步厘清各行业主管部门应急管理职责。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扎实做好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强化自然灾害防治工作责任落实,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建立完善自然灾害分类监测、分级预警机制,不断提升全县自然灾害综合防治能力。

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将企业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主要负责人同时列为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建立健全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全员岗位安全生产责任清单并予以公示,切实解决好安全生产责任落实“最后一公里”问题。督促企业加大安全投入,按规定提取使用安全生产费用。加强安全生产社会监督,畅通“12350”安全生产投诉举报渠道,鼓励群众举报重大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加大违法违规企业的打击力度,将安全生产违法惩戒作为压实企业主体责任的重要手段,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失信行为联合惩戒、“黑名单”制度,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安全生产联合惩戒机制。

健全考核督查机制。完善应急管理责任考评指标体系和奖惩机制,综合运用巡查、督查等手段,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监督考核。完善灾害事故调查评估制度,依法追究瞒报、谎报、漏报、迟报责任。按照“四不放过”原则,严格落实事故调查评估报告提出的防范和整改措施。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依法惩治安全生产违法犯罪行为。

(二)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完善全面科学的应急管理规章制度体系

1.贯彻落实应急管理法律法规

加快内黄县应急管理法治化建设进程,积极贯彻落实应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研究制定《内黄县自然灾害风险防治办法》《内黄县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完善各相关单位有关应急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确保应急管理工作有科学的制度依据和坚实的法律保障。

2.完善应急预案演练体系

建立健全覆盖全灾种、全行业、全过程的应急预案体系,推动预案管理规范化。加强总体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和基层单位预案评估修订,分行业领域编制应急指挥工作手册(方案),强化各类预案有效衔接。健全各类灾害快速研判响应制度,完善应急研判响应程序,分级分类制定应急响应指令,明确各类灾害事故的应急响应主体、内容和启动条件。健全舆情快速反应处置一体化机制,提高精准排查和科学处置水平。

建立完善应急预案演练刚性约束制度,加强桌面推演和专项集训,适时组织开展跨区域、跨领域综合应急演练。县、乡两级每年至少开展1次综合应急演练,指导行政村(社区)开展现场处置演练。各类应急救援队伍每年至少组织开展1次应急演练并及时对演练情况进行评估。鼓励委托第三方进行演练评估,持续检验、提升应急预案实战能力。

3.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整合监管执法职责,组建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建立应急部门内设股室(机构)和综合行政执法队伍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联合实施行政检查。健全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实行应急管理综合执法“局队合一”。强化执法人员职业保障,配备执法装备。建立执法人员入职培训、定期轮训和考核制度,提高执法队伍专业化素质。建立完善执法人员交流培养、考核奖惩、容错纠错机制。

加强权责清单动态调整,清理取消没有法律、法规、规章依据和交叉重复的执法事项,切实防止不合法、不合理执法现象。全面落实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等制度,及时主动公开执法职责、执法依据、执法标准、执法程序、监督途径、执法结果。推行安全生产综合执法、跨部门联合执法,规范监管监察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等工作。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分级、分类、动态管理的科学监管体系。深入推进“互联网+执法”系统应用,创新推动线上执法、视频巡查、电子文书、智能辅助等工作模式。

(三)构建坚实严密的风险防控体系,提升本质安全能力

1.加强安全风险源头管控

建立更加严格规范的安全准入体系,严格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健全重大项目决策安全风险评估和论证机制,严把立项、规划、设计、审批、建设的安全关口。依法依规调整、关闭、退出安全生产问题突出、生产效率低下、生态破坏严重的企业,严密防范已淘汰的落后产能异地落户、办厂进园。加强新材料、新工艺、新业态安全风险评估。构建城市安全风险“一张图”系统,实现城市安全风险感知、辨识、展示、预警、管控的动态、可视化管理,建立完善灾害事故预测预警和评估机制。

坚持风险分级管控原则,健全完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明确细化各行业领域安全风险分级标准及工作指南,加大对危险化学品、油气长输管道、建筑施工、人员密集场所、桥梁、高层建筑、交通运输、“九小”场所、地下管网等行业领域管控力度,制定科学的管控方案,实现风险超前防范。

2.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健全以风险分级管控为基础的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开展经常性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严格落实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定完善安全生产报告制度,企业定期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企业职代会报告安全生产工作。完善安全生产隐患举报奖励制度,拓展安全生产隐患举报渠道,完善举报信息收集、核实、受理和查处的办事程序,落实安全生产隐患举报奖励办法,依法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借助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构建相关部门和企业联动的事故隐患数据库,综合分析各类安全生产隐患。

3.推进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

持续推进《内黄县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巩固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成果,持续开展危险化学品、消防、道路运输、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危险废物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综合运用安全生产大检查、事故查处、技术改造、联合执法等手段加强全方位安全监管和隐患治理,有效防范和遏制各类事故发生。

1)危险化学品。深入开展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建立完善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处置等全生命周期监管机制;推进危险化学品“两重点一重大”生产装置、储存设施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泄漏报警装置、紧急切断装置、自动化控制系统建设;深化精细化工反应安全风险评估及结果应用。强化托运、承运、装卸、车辆运行等危险化学品运输全链条安全监管。加强危险化学品使用单位的危险化学品使用安全管理。

2)消防。加强消防车通道、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电气火灾、电动自行车、仓储物流、老旧小区、家庭生产加工作坊、“三合一”场所、外墙保温材料、彩钢板建筑、文化娱乐场所、校外培训机构等综合治理。加强消防站点、消防力量、消防装备、消防水源、消防通信指挥系统建设,打牢城乡火灾防控基础。

3)道路运输。深入实施公路安全提升工程,加快临水临崖、连续长陡下坡、急弯陡坡等隐患路段和危旧桥改造整治;全面清理整治农村马路市场;严格客货车生产销售监管,开展货车非法改装、“大吨小标”专项整治,全面排查货车、专用车生产企业、车辆维修企业和车辆非法改装站点;加强旅游客运、长途客运、危险货物运输、校车运行、农村交通等安全监管,严厉打击非法营运行为;加强部门协同配合和信息共享,综合运用各类监管数据,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净化道路运输秩序,严查突出交通违法,严格落实动态监管责任,严厉打击非法营运行为,开展“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完善道路安全防护保障,全面排查道路安全风险,强化道路应急保障,推进农村道路设施建设。

4)交通运输。深化铁路沿线、公路铁路并行交汇地段、危险货物运输等安全治理;强化砂石运输行为治理。强化基础保障能力和安全监管能力,提升交通运输应急能力;邮政管理部门严格落实“收寄验视、实名收寄”等制度,严密防范禁止寄递物品进入寄递渠道,加强邮件快件处理场所、营业网点火灾、车辆安全、作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

5)城乡建设。推进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深入开展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加强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安全管理,开展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普查和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加强瓶装液化气行业、建筑垃圾消纳场及临时堆放点安全风险整治;开展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及起重机械、高支模、深基坑等危大工程治理;加强农村住房建设安全管理。

6)危险废物。全面开展危险废物排查,落实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和危险废物由产生到处置各环节联单制度,建立部门联动、区域协作、重大案件会商督办制度,形成覆盖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贮存、转移、运输、利用、处置等全过程的监管体系,合理规划布点处置企业,加快处置设施建设,消除处置能力瓶颈。

(四)构建精准有效的防灾减灾体系,提升监测预警能力

1.加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

组织开展全县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全面调查地震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等主要灾种致灾自然因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等,视情建立分类型、分区域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资源基础数据库,落实灾害风险清单式管理。制定全县主要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编制多尺度、多灾种风险评估与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图。强化自然灾害风险区划与各类规划有机融合,加强对普查成果的应用转化和普查数据更新维护,实现普查成果的长期应用与管理,推动风险普查与常态防灾减灾工作相互衔接。

2.提升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卫星遥感、视频识别、5G、模拟仿真、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加强气象、水文、地震、农业、林业等单一自然灾害及多灾种灾害链全过程监测,完善重点区域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布局、加密监测站点。建立灾害事故预警信息上报和发布制度,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灾情报送体系。推动建立多部门共用、多灾种综合、多手段融合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推进全县应急广播系统建设,强化基层预警信息传播能力。构建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应急决策指挥机制,实现全天候、全方位、全时段的灾害事故预警信息实时发布。

3.加强自然灾害综合治理

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强化综合减灾、统筹抵御各种自然灾害,提高地震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建设标准和重点基础设施设防标准。

1)地震灾害。提升地震监测预测预警能力,加快建立立体监测系统,加强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落实工程抗震设防要求,推进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开展全县地震灾害风险调查治理,摸清地震灾害风险底数。推进抗震加固,落实重要建(构)筑物、超高建(构)筑物及人员密集公共设施建设标准,依据国家、省有关标准和规范,加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管理工作。

2)气象灾害。推进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建立气象灾害数据库。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加强气象灾害防御设施建设,完善气象灾害监测体系,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能力,鼓励支持气象灾害防御科学技术研究,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科普宣传。发挥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在抗旱防雹、雨量调节中的积极作用,推进落实无人机人工影响天气项目。

3)水旱灾害。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加强中小河流治理,畅通全县的河道、沟渠,修补、新增水闸,重点做好二安镇800米断堤的隐患治理,切实提高内黄县抵御水灾的能力。全面提高内涝防治水平,结合老城区更新改造,补齐短板,有效缓解积水内涝现象;新城区按照国家规定的城市内涝防治标准要求进行逐步升级改造。推进重大水源和引调水骨干工程建设,加快中小型抗旱应急水源建设,开展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提高抗旱供水水源保障能力和城乡供水安全保障能力。

4)森林火灾。紧扣机制完善、火灾防范、队伍建设、应急准备四个环节,加强林区火灾防治规范化建设,摸清森林可燃物载量,降低森林火险水平,提升森林火灾防控与应急能力。维护新造生物防火林带,完善森林防灭火蓄水池建设。加强专业扑火队伍装备建设,提升救援装备现代化水平。

(五)加强资源优化整合,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1.壮大应急救援队伍

按照“资源整合、共建共用、区位互补、行动快速、救援高效”的原则,建立完善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为协同,军队应急救援力量为突击,基层组织和单位应急救援队伍、社会应急救援力量为辅助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加强城市消防站和乡(镇、街道)专职消防队建设,实现消防救援力量全覆盖。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牵头单位组建本行业(领域)专业救援队伍,加强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所属各类救援力量专业化建设。在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的基础上,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政企共建等方式整合优化专业和社会救援力量,建设不少于50人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乡(镇、街道)要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或依托辖区社会救援力量、企业内部救援力量等方式,建设不少于20人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行政村(社区)要设立安全劝导站,明确安全劝导员和灾害信息员,由村干部、党员、网格员、具有专业知识的村民、志愿者等力量组建村级兼职应急救援队伍。

依托应急管理部社会救援力量动态管理服务平台,推动社会救援力量申报登记,全面掌握社会应急救援队伍组织机构、专业技能、人员构成、救援能力、救援经历和经费保障等情况,实现队伍信息更新、规范管理。积极引导、重点支持枣乡应急救援中心等骨干社会救援力量建设,力争实现全县17个乡(镇、街道)都具备一个中队的目标,配足配强装备设备。建立健全社会救援力量应急调用、共训共练、救援协同和表彰奖励、救援免费通行等机制,积极动员社会救援力量参与应急救援,提高消防救援、专业救援与社会救援队伍的协同作战能力。

2.加强应急物资装备保障

构建实物储备、协议储备、虚拟储备和产能储备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构建多级应急物资装备储备体系,建立县应急物资储备库,指导乡(镇、街道)建立应急物资储备站(点),合理确定品种范围,按需配置,建立日常补充机制,定期维护保养更新,加强动态管理,确保随时调用,以满足工作需要。村(社区)建立微型消防救援站,配备必要器材,如小型发电机、局部通风设备、带动力排水泵、乡村大喇叭、手持扩音器、应急照明灯、应急广播接收终端设备等。引导、鼓励相关企业储备适当的应急物资,鼓励、支持家庭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不断提升应急物资储备工作标准和水平。

建立应急物资联储制度和信息共享制度,打通共享共用渠道。完善应急物资紧急采购和征用补偿、运力储备调运分发机制,推进应急物流枢纽和配送系统建设,健全重要民生商品储备和应急物资投运机制。加强紧急运输绿色通道建设,制定应急救援力量快速投运机制,完善应急物资及人员运输车辆优先通行机制。健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协同配合机制,统筹全县物流及仓储资源,借助物流公司资源,健全灾害紧急运输调运和征用机制,提升紧急运输市场储备能力。

3.加快应急科技信息化建设

加强应急管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信息技术、通讯技术与应急管理深度融合,推进导航系统、移动通信技术(5G)在监测预警、灾害信息获取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建设内黄县应急管理大数据中心,推进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数据互联互通、融合共享。依托内黄县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加强各涉灾部门之间的人员、物资、装备等应急资源的整合,实时共享突发事件信息,综合调用全县应急资源,实现资源使用最大化,稳步推进全县应急管理信息化“一张图”,实现应急管理工作的快速反应、统一指挥、综合协调。

(六)注重应急素养,打造全员参与的应急文化体系

1.构建精准化的培训体系

加强对应急管理干部的培训。定期开展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方面的培训,开展全县应急管理人员全员轮训计划,应急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每年要对执法人员开展不少于10天的培训,全面提升全县应急管理干部队伍能力素质和业务水平。此外,在领导干部培训中,增加应急法律法规、预案体系和安全生产知识,提升领导干部应对处置突发事件能力。

加强企业人员的培训。积极推进企业全面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推动企业安全生产培训考核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企业全员安全培训档案信息标准化、数字化、终身化管理。

加强对基层民众的培训。统筹县有关部门宣传教育资源,整合面向基层和公众的应急科普宣教渠道。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防治的宣传教育,引导社会各方科学理性认识灾害事故,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推进应急科普“五进”活动,利用新媒体、虚拟社区、移动客户端等载体,开发好、利用好科普读物、教材、动漫、游戏、影视剧等各类安全应急公众教育文化产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文化产品创作和推广。将防震、防火、防触电、防溺水、防踩踏等安全知识和各类体验式应急教育纳入中小学幼儿园安全教育,开展家校互动演练,扩大覆盖面、提升知晓率。

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线上线下”的互动融合,不断拓展安全文化推广传播渠道。利用“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日”“消防宣传月”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知识宣讲、案例解说、技能培训、应急演练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公共安全知识,提升全民应急避险自救互救能力。

2.加强应急文化宣传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安全教育基础设施。健全完善以安全教育场馆、防灾减灾主题公园、体验基地、应急文化长廊等为主体的布局均衡、覆盖面广、辐射力强的应急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将应急文化教育纳入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体系,打造具有内黄特色的应急文化。持续推动减灾示范社区和防震减灾示范学校、基地的创建工作,打造国家、省、市级示范学校和示范基地。

加强公共安全教育基地建设。加快建设具有内黄特色的综合体验馆,包含地震、火灾、交通事故、居家安全等不同场景,采用大数据、云计算和VR等先进技术手段,为广大民众提供与各种灾害相关的互动式虚拟体验,不断向社会普及应急避险、逃生自救、防震减灾、公共安全、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的应急知识,提高社会公众应急管理意识和识灾避险能力。

(七)夯实基层基础,构建标准规范的末梢管理体系

1.健全基层应急管理机构

乡(镇、街道)整合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等职能,成立应急管理委员会,明确承担其日常工作的机构,配齐配强工作人员。人口数量多、经济规模大、灾害事故风险高的乡(镇、街道),要根据实际需要增加应急管理专业人员。

2.建立完善网格化工作机制

建立并完善“县、乡、村”三级应急管理网格员队伍,加强管理,实现全县应急管理网格员全覆盖,建立应急管理网格员队伍信息数据库,动态调整、及时更新。加强网格员业务培训,每年培训时间不少于4天,不断提升网格员的业务素质与综合能力,充分发挥网格员在安全生产巡逻、灾害事故报警、灾害信息统计、应急知识宣传和事故抢险救援等方面的作用。

3.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

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将社区安全生产监管和综合减灾能力建设与社区治理、网格化管理、公共服务相结合,对辖区内企事业单位、村(居)委会进行业务指导,形成上下职能无缝衔接、常态治理与非常态应急管理的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对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统筹力度,配备与工作任务相适应的监管执法、应急通讯、灾害预警、应急救援等设备设施,做好基层日常应急管理工作。

4.加强基层应急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开展基层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企事业单位、社区群众的储备意识,鼓励家庭和单位根据需要储备相应的应急物资。按照《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消防力量建设的通知》(豫政办明电〔2021〕47号)、《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建标152-2017)、《乡镇消防队》(GB/T35547-2017)等规定,补建“空白点”小型消防站和普通消防站,补齐乡(镇、街道)专职消防队人员、加强乡(镇、街道)小型消防救援站和行政村(社区)微型消防救援站建设。

四、重点工程

(一)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工程

整合“空、天、地”(窄带无线、卫星通信、地面光纤)三位一体的感知网络,建设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汇聚各部门共享交换的地震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监测数据,结合自然灾害监测综合管理系统应用,为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提供监测预警信息服务。

(二)重点营运车辆安全防控系统建设工程

运用5G技术以及信息化手段,持续推进道路客运大巴、公交车、出租车、危运车、泥头车、重型集装箱车、大型运输车等重点车辆安装智能视频监控报警技术装置、防碰撞装置、盲区监测等先进安防系统,实现不安全驾驶行为的自动识别、自动监控、实时警报,提升运输安全保障。

(三)危化品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工程

建设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和重大危险源企业覆盖全厂高位、控制室、值班室、生产装置、仓库及厂区大门口等重要场所的监控视频系统;建设重大危险源企业储罐感知和重大危险源库区感知物联网系统,全面接入温度、压力及可燃、有毒气体浓度等安全监测数据,实现加油站、重大危险源和危险化学品企业风险动态监测与预警。

(四)应急指挥通信系统建设工程

构建“空、天、地”(窄带无线、卫星通信、地面光纤)三位一体的应急指挥通信网,推进县、乡两级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完善全县应急指挥业务系统,实现县、乡两级应急指挥通信网立体式全覆盖,提高指挥场所规范化程度,提升信息资源共享、辅助决策、远程视频指挥效能。

(五)应急物资储备库、站建设工程

建立县、乡两级应急物资保障体系,要合理选址,建设1个2000平方米的县级应急物资储备库和若干个500平方米的乡级应急物资储备站(点)。按照《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意见〉的通知》(豫办〔2021〕9号)要求,根据《县级应急装备配备及救灾物资储备指南》《乡级应急装备配备及救灾物资储备指南》规定,确定县、乡两级应急物资品种范围,在节约适用的前提按需配备、储备应急物资装备,建立日常补充机制,定期维护保养。

(六)自然灾害应急救援装备能力建设工程

根据《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工程总体方案》,立足抗大灾、战巨灾,开展应急救援装备能力建设,配备可快速响应的、先进适用的应急救援装备,主要包括大型排水抢险救援装备、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救援装备、发电照明综合平台、常规灾害救援装备等,进一步提升应急救援实战能力。

(七)应急管理综合执法装备能力建设工程

根据《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装备配备标准(试行)》,结合全县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人员规模和行政执法实际需求,加强个体防护、通用执法、危险化学品监管、工贸监管等装备配备,提升应急管理综合执法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

(八)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程

按照河南省地方标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范》(DB41/T 1754-2019)要求,在现有应急避难场所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全县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认定、管理、监督检查和保障工作机制。推进城乡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程,各乡(镇、街道)至少应建设1个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面积按照需承担避难的人口数量进行计算(1.5平方米/人)。逐步推进全县各类广场、绿地、公园、体育场馆、展览馆、会展中心、学校等公共场所应急医疗与卫生防疫设施、应急供水设施、应急供电设施、应急环境卫生设施、应急交通设施等应急避难基础设施建设。

(九)“天眼+应急管理”工程

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地理信息及人工智能技术,围绕安全生产风险的全生命周期管控,面向危险化学品、工贸等领域的生产企业,实现安全风险的接入、监测、预警和管控,强化监管执法能力,实现对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的“实时发现、实时推送、实时处置”。

(十)智慧应急建设工程

构建覆盖县、乡两级应急指挥调度信息化系统,横向接入公安、自然资源、水利、气象、交通运输、城市管理等相关部门,纵向联通部、省、市、县、乡应急部门,承载值班值守、突发事件报送、信息发布、协同会商、应急决策、指挥救援、现场态势实时感知、综合研判、辅助分析、决策优化、灾情评估、灾害统计等业务功能,打造统一指挥、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指挥平台,建成快速反应、精准指挥、科学决策的数字应急指挥体系,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调度会商、应急决策、远程视频指挥和应急保障。

(十一)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工程

统筹利用互联网、大数据、自媒体等新技术新手段和应急广播终端、大喇叭、吹哨子等传统手段,推进“县、乡、村”三级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有效发挥应急广播“最后一公里”传播优势,提升应急广播发布的科学性、精准性、有效性,构建统一联动、安全可靠的全县应急广播体系。

(十二)全民安全素质提升工程

积极推进应急管理新媒体发展,依托县融媒体中心建立县应急管理新媒体中心,规划建立数字安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应急知识科普库和网上应急科普平台。制定全县安全宣传教育计划,持续开展安全宣传“五进”活动。利用“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宣传周”“5.12防灾减灾日”“消防宣传月”“森林防火月”“10.13国际减灾日”“应急知识竞赛”等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将应急与安全知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职业教育、干部教育、农民工教育,提升全民安全素质。开展安全教育进校园活动,将应急管理纳入学校安全教育内容,提高学生识灾避险能力。培育全社会应急文化,筑牢防灾减灾救灾人民防线。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全面领导,增强风险防控的思想敏锐性和工作前瞻性。充分认识“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力支持应急管理事业发展,切实把应急管理事业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推进。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密切合作、上下联动、明确事权、各司其职,共同做好各项工作。加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工作的组织领导,调动各方力量,整合资源,强力推进《内黄县“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本质安全能力建设规划》中的各项任务和重点工程全面落实,目标如期完成。

(二)加强资金支持

充分发挥重点工程的规划载体作用,按照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原则,确保规划实施予以合理保障。统筹资金使用,整合优化资源,形成政策合力。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导多元化资金投入。重点建设工程建成后需由政府安排日常运行和维护的,按预算管理规定申请办理。

(三)加强考核评估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评估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强化应急管理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健全完善考核、评估、激励和问责机制。开展规划实施的期中和期末评估、统计,分析检查规划的实施效果,找出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加强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开展规划宣传和展示,及时公布规划的进展情况,营造全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实施的氛围。

 

  附件:1.内黄县“十四五”主要任务和责任单位清单

        2.内黄县“十四五”重点工程和责任单位清单

 

 


附件1

内黄县十四五主要任务和责任单位清单

序号

任务内容

责任单位

1

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协调联动、科学救援、保障有力的应急管理领导体制。

县委办公室

县政府办公室

相关部门

乡(镇、街道)

2

加强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和指挥机构建设,健全部门机构设置,合理配备专业技术人员。

县应急局

3

建立健全应急指挥机构,充分利用应急指挥平台、视频会商等信息化手段,有效协同“1+12”指挥部立体作战,实现域范围内对各类应急救援队伍的统一指挥,统筹灾害事故救援全过程管理。

县委办公室

应急局

相关部门

乡(镇、街道)

4

完善应急救援总指挥部综合协调机制,健全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协同机制,完善自然灾害风险研判、隐患治理、监测预警等跨部门信息共享机制。

县应急局

县消防救援大队

县人民武装部

武警内黄中队

相关部门

5

健全应急救援、应急保障军地协调联动机制,完善驻武警部队参与抢险救灾的工作制度,强化军地联动指挥,积极推进军地应急力量训练条件开放共享,开展常态化联演联训。

县应急局

县人民武装部

武警内黄中队

6

将全县安全生产专项经费保障范围扩充至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等方面,完善专项经费保障管理办法。

县安委会办公室

县财政局

7

根据三定方案进一步厘清各行业主管部门应急管理职责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扎实做好安全生产监管工作。

委编办

县安委会办公室

相关部门

8

建立健全覆盖全灾种、全行业、全过程的应急预案体系,推动预案管理规范化。加强总体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和基层单位预案评估修订,分行业领域编制应急指挥工作手册(方案),强化各类预案有效衔接。

县应急局

相关部门

乡(镇、街道)

9

建立应急部门内设科室(机构)和综合行政执法队伍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联合实施行政检查。健全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实行应急管理综合执法“局队合一”。强化执法人员职业保障,配备执法装备。

县应急局

10

加强权责清单动态调整,清理取消没有法律法规规章依据和交叉重复的执法事项切实防止不合法、不合理执法现象。

县委编办

安委公室

相关部门

11

健全完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明确细化各行业领域安全风险分级标准及工作指南,加大对危险化学品、油气长输管道、建筑施工、人员密集场所、桥梁、高层建筑、交通运输、九小场所、地下管网等行业领域管控力度,制定科学的管控方案,实现风险超前防范。

安委公室

相关部门

12

持续推进《内黄县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开展危险化学品、消防、道路运输、城乡建设、危险废物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

安委公室

相关部门

13

深入开展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建立完善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处置等全生命周期监管机制

县应急局

14

加强消防车通道、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电气火灾、电动自行车、仓储物流、老旧小区、家庭生产加工作坊、三合一场所、外墙保温材料、彩钢板建筑、文化娱乐场所、校外培训机构等综合治理。

县消防救援大队

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15

深化铁路沿线、铁路并行交汇地段、危险货物运输等安全治理

县交通运输局

16

推进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深入开展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加强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安全管理,开展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普查和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

县城管局

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17

全面调查地震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等主要灾种致灾自然因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等,视情建立分类型、分区域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资源基础数据库,落实灾害风险清单式管理。

县减灾委

相关部门

18

制定全主要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编制多尺度、多灾种风险评估与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图。

县减灾委

相关部门

19

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卫星遥感、视频识别、5G、模拟仿真、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加强气象、水文、地震、农业、林业等单一自然灾害及多灾种灾害链全过程监测完善重点区域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布局、加密监测站点

县应急局

县政务服务和

大数据局

县联通公司

县移动公司

相关部门

 

20

 

提升地震监测预测预警能力,加快建立立体监测系统,加强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落实工程抗震设防要求,推进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开展全县地震灾害风险调查治理,摸清地震灾害风险底数。

县应急局

21

推进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建立气象灾害数据库。发挥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在抗旱防雹、雨量调节中的积极作用,推进落实无人机人工影响天气项目。

县气象局

22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加强中小河流治理,畅通全县的河道、沟渠,修补、新增水闸。

县水利局

23

紧扣机制完善、火灾防范、队伍建设、应急准备四个环节,加强林区火灾防治规范化建设,摸清森林可燃物载量,降低森林火险水平,提升森林火灾防控与应急能力。

县应急局

县自然资源局

 

 

24

 

 

 

按照“资源整合、共建共用、区位互补、行动快速、救援高效”的原则,建立完善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为协同、军队应急救援力量为突击,基层组织和单位应急救援队伍、社会应急救援力量为辅助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

县应急局

县消防救援大队

县人民武装部

武警内黄中队

乡(镇、街道)

相关部门

25

构建多级应急物资装备储备体系,建立县应急物资储备库,指导乡(镇、街道)建立应急物资储备站(点)。

县应急局

乡(镇、街道)

26

完善应急物资紧急采购和征用补偿、运力储备调运分发机制,推进应急物流枢纽和配送系统建设,健全重要民生商品储备和应急物资投运机制。加强紧急运输绿色通道建设,制定应急救援力量快速投运机制,完善应急物资及人员运输车辆优先通行机制。

县应急局

县商务局

县交通运输局

相关部门

27

依托内黄县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加强各涉灾部门之间的人员、物资、装备等应急资源的整合,实时共享突发事件信息,综合调用全县应急资源,实现资源使用最大化,稳步推进全县应急管理信息化“一张图”,实现应急管理工作的快速反应、统一指挥、综合协调。

县应急局

相关部门

28

统筹县有关部门宣传教育资源,整合面向基层和公众的应急科普宣教渠道。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防治的宣传教育,引导社会各方科学理性认识灾害事故,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

相关部门

29

推进应急科普“五进”活动,利用新媒体、虚拟社区、移动客户端等载体,开发好、利用好科普读物、教材、动漫、游戏、影视剧等各类安全应急公众教育文化产品。

相关部门

30

持续推动减灾示范社区和防震减灾示范学校、基地的创建工作,打造国家、省、市级示范学校和示范基地。

县应急局

31

加快建设具有内黄特色的综合体验馆,包含地震、火灾、交通事故、居家安全等不同场景,采用大数据、云计算和VR等先进技术手段,为广大民众提供与各种灾害相关的互动式虚拟体验,提高社会公众应急管理意识和识灾避险能力。

县应急局

32

乡(镇、街道)整合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等职能,成立应急管理委员会,明确承担其日常工作的机构,配齐配强工作人员。

乡(镇、街道)

33

加强网格员业务培训,每年培训时间不少于4天,不断提升网格员的业务素质与综合能力。

乡(镇、街道)

34

评估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所需应急物资的种类、数量,建立基层应急物资储备清单,设立基层应急物资储备点,按需储备应急物资并与辖区相关单位建立应急物资共享机制,开展协议储备。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企事业单位、社区群众的储备意识,鼓励家庭和单位根据需要储备相应的应急物资。

县应急局

乡(镇、街道)


附件2

内黄县十四五”重点工程和责任单位清单

序号

重点工程名称及概况

责任单位

1

整合“空、天、地”三位一体的感知网络,建设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汇聚各部门共享交换的地震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监测数据,结合自然灾害监测综合管理系统应用,为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提供监测预警信息服务。

县减灾委

县应急局

县气象局

县水利局

县自然资源局

2

运用5G技术以及信息化手段,持续推进道路客运大巴、公交车、出租车、危运车、泥头车、重型集装箱车等重点车辆安装智能视频监控报警技术装置、防碰撞装置等先进安防系统,实现不安全驾驶行为的自动识别、自动监控、实时警报,保障运输装备安全。

县交通运输局

 

 

3

 

 

建设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和重大危险源企业覆盖全厂高位、控制室、值班室、生产装置、仓库及厂区大门口等重要场所的监控视频系统;建设重大危险源企业储罐感知和重大危险源库区感知物联网系统,全面接入温度、压力及可燃、有毒气体浓度等安全监测数据,实现加油站、重大危险源和危险化学品企业风险动态监测与预警。

县应急局

4

构建“空、天、地”(窄带无线、卫星通信、地面光纤)三位一体的应急指挥通信网,推进县、乡两级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完善全县应急指挥业务系统,实现县、乡两级应急指挥通信网立体式全覆盖,提高指挥场所规范化程度,提升信息资源共享、辅助决策、远程视频指挥效能。

县应急局

乡(镇、街道)

5

建立县、乡两级应急物资保障体系,要合理选址,建设1个2000平方米的县级应急物资储备库和若干个500平方米的乡级应急物资储备站(点)。

县应急局

乡(镇、街道)

6

根据《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工程总体方案》,立足抗大灾、战巨灾,开展应急救援装备能力建设,配备可快速响应的、先进适用的应急救援装备,主要包括大型排水抢险救援装备、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救援装备、发电照明综合平台、常规灾害救援装备等,进一步提升应急救援实战能力。

县减灾委

相关部门

7

根据《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装备配备标准(试行)》,结合全县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人员规模和行政执法实际需求,加强个体防护、通用执法、危险化学品监管、工贸监管等装备配备,提升应急管理综合执法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

县应急局

8

进一步完善全县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认定、管理、监督检查和保障工作机制。推进城乡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程,各乡(镇、街道)至少应建设1个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面积按照需承担避难的人口数量进行计算(1.5平方米/人)。

县应急局

乡(镇、街道)

9

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地理信息及人工智能技术,围绕安全生产风险的全生命周期管控,面向危险化学品、工贸等领域的生产企业,实现安全风险的接入、监测、预警和管控,强化监管执法能力,实现对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的“实时发现、实时推送、实时处置”。

县安委会办公室

县应急局

相关部门

 

 

10

 

 

 

构建覆盖县、乡两级应急指挥调度信息化系统,横向接入公安、自然资源、水利、气象、交通运输、城市管理等相关部门,纵向联通部、省、市、县、乡应急部门,承载值班值守、突发事件报送、信息发布、协同会商、应急决策、指挥救援、现场态势实时感知、综合研判、辅助分析、决策优化、灾情评估、灾害统计等业务功能,打造统一指挥、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指挥平台,建成快速反应、精准指挥、科学决策的数字应急指挥体系,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调度会商、应急决策、远程视频指挥和应急保障。

县应急局

县公安局

县自然资源局

县水利局

县气象局

县交通运输局

县城管局

乡(镇、街道)

11

统筹利用互联网、大数据、自媒体等新技术新手段和应急广播终端、大喇叭、吹哨子等传统手段,推进“县、乡、村”三级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有效发挥应急广播“最后一公里”传播优势,提升应急广播发布的科学性、精准性、有效性,构建统一联动、安全可靠的全县应急广播体系。

县应急局

县政务服务和

大数据局

县融媒体中心

乡(镇、街道)

12

积极推进应急管理新媒体发展,依托县融媒体中心建立县应急管理新媒体中心,规划建立数字安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应急知识科普库和网上应急科普平台。制定全县安全宣传教育计划,持续开展安全宣传“五进”活动。利用“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宣传周”“5.12防灾减灾日”“消防宣传月”“森林防火月”“10.13国际减灾日”“应急知识竞赛”等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将应急与安全知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职业教育、干部教育、农民工教育,提升全民安全素质。开展安全教育进校园活动,将应急管理纳入学校安全教育内容,提高学生识灾避险能力。培育全社会应急文化,筑牢防灾减灾救灾人民防线。

县应急

县融媒体中心

相关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