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
按照中央和省、市部署,我县迅速行动,广泛动员,全面开展以治理“六乱”、开展“六清”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六乱”势头得到遏制、“六清”工作深入推进,村容村貌显著提升。
(一)突出重点,强力攻坚。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六乱”、开展“六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按照省、市要求,我县扎实开展,稳步推进。自活动开展以来,全县共清理垃圾堆(带)7325处,清理坑塘1737个,整治乱搭乱建2976处,清理残垣断壁1967处,整治空心院落1096个,整治规范集镇市场149个,整治小广告23497处,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势头强劲,有声有色,为“四美”乡村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包联共建,全面补短。为尽快扭转农村人居环境被动落后局面,迅速实现农村环境面貌大提升,县委、县政府第一时间响应市委、市政府“百家市直单位包百村”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部署,聚焦全县农村人居环境短板弱项,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在全县开展“百家单位包联共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活动,实行33名县级领导和93个县直企事业单位分包联系人居环境基础薄弱、面貌较差的288个村庄,市直部门分包我县10个村庄。同时,将全县所有村庄按照治理“六乱”、开展“六清”实行台账管理,标注各村问题具体位置、排查数量、整改情况及整改时限,台账并实行(县直单位一把手和乡镇主要负责人)双签字。县九个督导组按照各村台账问题进行督办,逐一销号。
(三)“三位一体”监督联动。为彻底改变全县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县纪委监委、县委、县政府督查局、县专班办九个督导组每天深入到村户按照各村台账问题进行督办,跟踪问效,贯穿集中整治活动始终。截至目前,全县9个督导组共下达限期整改通知单473张,指出重点整改问题2032条,正在逐项整改落实。
二、存在问题
我县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由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持久工程,涉及面宽,牵扯部门多,工作任务重,实施难度大,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虽然近些年持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补短板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尤其是道路硬化、村庄绿化、亮化、美化方面的水平还较低,排水设施不配套,多数村道路硬化后没有配套的排水设施,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缺位,还不能实现无害化排放,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目前全县农村垃圾全部运往县垃圾填埋场处理,县垃圾填埋场早已超负荷运转,接纳垃圾能力下降,导致农村垃圾出口不畅,影响农村垃圾外运。
(三)投入不足问题。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涉及到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方方面面,所需建设资金投入巨大。目前,中央、省、市层面没有专项资金投入,县级财政投入有限,涉农资金整合难度较大,多渠道投入机制尚未建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投入缺口很大。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高压态势不减。继续保持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的高压态势,压实责任,坚决杜绝一阵风,要持续发力抓整改、抓落实、抓提高。扎实推进“百家单位包联共建”活动,迅速掀起新一轮人居环境整治高潮,坚持每周五下午,分包单位全员到分包村庄协助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各分包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是包村人居环境整治第一责任人,要亲自组织、亲自参与,迅速实现农村环境面貌大提升。严格按照“六乱、六清”台账17项工作标准,坚持科学谋划,分类指导,扎实做好垃圾、污水、杂草、杂物、墙体小广告等清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二)强化督导机制。县纪委监委、县委、县政府督查局、县专班督导组会同县电视台采取督导检查、明查暗访、考核评比等方式,推动分包行动落实落地。每周实行检查通报制度,定期对各单位入村开展活动进行统计和通报。对工作开展好、整治成效明显的通报表扬,对工作不到位、效果不明显的通报批评,对组织不力、脏乱差问题仍然突出、群众反映强烈的村庄,要对乡镇严肃追究责任,并在县农村人居环境专栏通过视频进行曝光,同时,县直分包单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