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黄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内黄落腔
内黄落腔因其唱腔尾音徐缓下滑,故称为落腔。
内黄落腔表演艺术形式古朴,音乐唱腔为曲牌板腔综合体,特技和专用乐器较多,在豫北及周边地区深受群众喜爱。现存独有唱腔音乐6类23种,曲牌和打击乐类58种,特殊身段特技2种,专用乐器2种,口述传承剧目210本。
内黄落腔产生于清嘉庆年间,兴盛于清末民初。1955年,内黄选拔落腔知名艺人,成立了内黄县落腔剧团,是全国唯一的国有落腔艺术表演团体。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内黄落腔涌现出许多优秀演员,落腔名艺人赵清文,1956年在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汇演中荣获表演一等奖,群众传之为“卖庄子卖地,也要看看赵清文的《借髢髢》。”内黄落腔是土生土长的小戏,具有极强的民间性,唱腔是民间广泛流传的“莲花落”和民间小调的综合。剧目的内容多是家庭生活,主奏乐器嗡子为乐师自制,音色独特优美,落腔深受民众喜爱。内黄落腔是由说唱艺术“莲花落”与民间小调结合形成的一个剧种,长期发展中不断吸收姊妹艺术的艺术语汇,终于形成表演手段丰富,表现力极强的剧种,其形成过程有研究剧种生长演变规律的学术价值。落腔流行豫北、冀南、晋西、鲁东的广大地区,是广大民众的精神食粮,内黄落腔的健康发展,对于丰富民众的精神生活,提高民众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