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故里在何处?内黄梁庄大城村
作者: 来源: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时间:2025-07-04 08:50
分享:

商鞅故里在何处?内黄梁庄大城村


 《史记·五帝本纪》:“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路史后纪》(卷五):“黄帝元妃西陵氏曰‘嫘祖’,生昌意,迁若水,有子三人。长曰乾荒,生帝颛顼,是为高阳氏。”(卷八):“帝颛顼,高阳氏,姬姓。(古史考以为妘姓,《姓篆》则以为風姓。)名曰颛顼,黄帝之曾孙,祖曰昌意,娶蜀山女曰景濮,生帝乾荒,是礱若水(若水,颛顼所生。《吕氏春秋》‘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穷桑,乃登为帝’),娶蜀山氏曰妪,是为河女所为淖子也。淖子感摇光于幽防而生颛顼,渊而有谋,疏而知远。年十五而佐小昊(少昊),封于高阳(涿郡有汉高阳县),始都孤棘,二十爰立,乃徙商丘以故柳城,卫、濮俱为颛顼之墟(古帝王于中国边地每有二都,孤棘,今营州柳城东南百七十里棘城是,《寰宇记》云‘颛帝之墟,《通典》云‘号颛顼之墟’,故慕容廆以大棘城帝颛顼之都移都之,教农桑,制同中国。帝丘,濮阳也。以帝居之,因曰帝丘。乃卫之都,今澶之临河东北三里有颛顼城,《史记》‘颛顼都帝丘’,《世纪》云‘自穷桑徙商丘,太行东北及兖,广桑之野,豕韦之次’。《水经》晉志皆因之是也)。按商帝二字篆文相似,疑商乃帝之讹字,不然,商丘乃宋地,何得云‘太行东北,豕韦之次’?”

      春秋僖公三十有一年冬,狄围卫,卫迁于帝丘,昭公十有七年,《左传》“卫颛顼之墟也,故为帝丘”。《杜注》:“卫今濮阳县,昔帝颛顼居之城内,有颛帝冢,亦号颛顼之墟。”《尔雅·释天》:“颛顼之墟,墟也,墟星名在北陆与东壁营室,相距不远,故又云营室。谓之定娵訾之口,营室东壁也。”《诗·卫风》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楚宫谓楚丘之宫,即卫文公新迁之宫。隋之卫南县,今之卫南观也,在滑县城东六十里。文公子成公词位,自楚丘徙于帝丘,即所谓颛顼之墟。《史记·卫世家》注世本云:“成公徙濮阳”。宋忠曰:“濮阳,帝丘,地名。”《汉书·地理志》云:“今之东郡及卫郡之黎阳,河内之野王、朝歌,皆卫分也。”卫本国,为狄所灭,文公徙楚丘三十余年,成公徙于帝丘。则自南而北,介于东壁北陆之间,而仍为卫都,实近于魏郡黎阳矣。成公后十余世为韩魏所侵,灭亡,而旁邑独有濮阳,秦灭濮阳,始置东郡。《史记·五帝本纪》:“颛顼都帝丘”。皇甫谧注:“帝丘,今东郡濮阳是也。”《竹书纪年》:“颛帝元年,即位居濮”。《路史·国名纪》云:“高阳氏之初封瀛之高阳县北高水之阳也,濮阳乃帝后所都。今澶之属县。”《唐书·许敬宗传》:“帝东封泰山,次濮阳,问‘此为帝丘,何也?’敬宗曰‘昔帝颛顼居始此,以王天下,故曰帝丘’”。

      《唐会要》云:“麟德二年,帝发东都,赴东岳,至濮上。问丞相窦德元曰:‘濮阳,爽塏信良邑也。古谓之帝丘,何也?’德元不能对。礼部尚书许敬宗策马前曰:‘臣能知之,昔者颛顼实居此地,其后昆吾氏因之,故谓之帝丘’”。《水经注》:“帝颛顼之墟,号曰商丘,或谓之帝丘。”张氏应昌,春秋属争辩,例编杜注:“帝丘,今东郡濮阳县。”孔疏引释例曰:“帝颛顼之墟,故曰帝丘。昆吾氏因之,亦曰昆吾之墟。”案《春秋》“哀公十七年传”:“卫侯梦于北宫,见人登昆吾之观,而譟曰‘登此昆吾之墟’”。《杜注》:“卫有观,在昆吾之墟”。《国语》:“昆吾为夏伯”。《路史·地名纪》:“昆吾,颛顼后裔,陆终长子,巳姓,名樊,封于昆吾,即古颛顼之墟。”《后纪》又云:“颛顼葬东郡濮阳广阳里,务隅之阳。”《郡国志》云:“颛顼葬地俗名青冢山”。《皇览·冢墓记》云:“在濮阳县顿丘城外广阳里中”。崔鸿《前赵录》云:“和苞谏刘曜曰‘尧葬谷林,市不改肆;颛帝葬广阳,下不及泉’”。《寰宇记》云:“在顿丘西北三十里”。其记帝陵在相州临河,宋乾德四年置先代帝王守陵户,高阳陵在临河。临河东九里有颛顼庙。而《元丰九域志》云:“顺安高阳县亦有颛顼陵,县故隶瀛舆。”临河、濮阳地相出入也。然颜真卿《吴地志》云:“乌程有颛顼陵,则非矣务隅山名”。《九域志》云:“舆鲋隅山同其阴,九嫔葬焉。”又,《寰宇记》于“濮州”曰:“古昆吾旧壤,颛顼遗墟,故曰帝丘”。又于“澶州濮阳县”曰:“古之昆吾国,即帝丘,又曰昆吾,台在颛顼城内”。

      颛顼城在临河东北三里,又谓之颛顼陵,在顿丘县西北三十里。案宋之顿丘去濮阳不远,当亦濮阳属地也。故史称颛顼葬濮阳。毛氏奇龄《春秋传》:“帝丘,卫地,即毛诗所云顿丘,帝与顿一声之转也”。又案《楚辞》哀“郢会不知夏之为丘兮”,注“丘亦墟也”,墟与虚通。故《左传》云:“颛顼之虚”,《水经注》作“颛顼之墟”。颛顼为古帝,墟与丘一声之转。故颛顼之墟,一名帝丘。《广雅·释丘》:“丘,冢也”。又,“小陵曰丘”。方言十三冢,小者谓之墟,大者谓之丘。据此,则帝丘固因颛顼之冢而名,亦由昆吾之国,因帝丘之旧址,虽有台观至后世,亦化为丘墟矣。故曰墟,盖自生前之封建而言,曰国,曰都。自其葬后坟墓而言,曰冢,曰陵。自其形势之高下,音韶之变转而言,曰丘,曰墟。故一地而数名也。《寰宇记》又云:“帝丘,亦曰高丘,帝与高或以篆文为误。不然,亦因其坟墓高而名之也。”《一统志》:“大名府滑县东北七十里有帝丘城。临河县东北三里有颛顼城,隋于城中置昆吾县,城中有昆吾台,高二丈。”又云:“开州城东二十五里,一名东郭城,盖颛顼古都也”。《大名府志》:“颛顼城在古顿丘门外,广阳里中”。今滑县东北界去清丰县治西南五十里许,盖旧本顿丘地,而后因割隶滑县,清丰系古顿丘县,故误入也。《河南通志》云:“在滑县东北七十里土山屯。”《山海经》:“鲋隅之山,颛顼葬其阳,旧嫔葬其阴”。《皇览》曰:“帝喾冢在东郡濮阳顿丘城南台阴野中”。《水经注》:“淇水东北流经颛顼帝喾二帝陵西。”《通典》:“顿丘县有鲋隅山,颛顼所葬处,今名广阳山。”又,《海外北经》:“务隅之山,颛顼葬其阳,九嫔葬其阴”。《郭璞注》云:“颛顼号为高阳,冢在今濮阳,故帝丘也,一曰顿丘。”又,《大荒北经》:“鲋隅之山,颛顼与九嫔葬焉”。按帝顿二字双声之转,鲋鱼、务隅、附禺当是同音异字,辗转延误,实则一山也。一名二帝陵,有庙在土山,距县东北七十里。唐太和四年立,宋乾德六年修,金大定七年析开州境归于滑,即丁丑旧志十二景所谓鲋岭松楸也。又按《宋史·礼记》:“徽宗政和二年,定历代帝王陵寝,祭颛顼于澶州。”《明史·礼志》:“洪武四年,谕中书省考历代帝王陵寝,礼部定议,滑县祭颛顼。”《大清会典》:“河南滑县祭帝颛顼高阳氏”。每逢改元,遣官祭告,礼仪载在《会典》,则颛顼陵在滑县无疑,滑为颛顼之故都亦无疑矣。

编后话:

      颛顼陵在今内黄县南部,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颛顼都城在哪里?过去就有两种说法:一说颛顼陵、都为一地,颛顼陵处即颛顼都城。一说颛顼陵东南五里处的大城村即颛顼都城。近年,随着濮阳高城遗址的发现,那里又摇身一变成了颛顼都城。

      颛顼都帝丘,帝丘在夏朝曾经为昆吾国都,商代又为相土之都;周朝初,周武王把殷商旧部封于朝歌(淇县),建立卫国。后因躲避戎狄攻击,卫一迁漕邑(滑县),二迀楚丘(滑县),三迁帝丘。因此,卫国三迀的故都即是颛顼都城帝丘。帝丘到底在哪里?是濮阳县高城?还是内黄县大城?这也成为内黄与濮阳争论的焦点。

     濮阳高城帝丘说的立足点是那里挖出了一座古城,考古队员还说了一句“可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卫国都城”。还有,《开州志》曾经错误记录颛顼城在州东二十五里,也为这种观点起到了助推作用。濮阳市凭借雄厚的实力,积极运作,很快将高城遗址成功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内黄大城帝丘说主要来源于文献资料和临近二帝陵。旧《滑县志》对帝丘大城说有精辟考证,并多次绘图标注。再加上大城今天还有城隍庙和残破古城墙。今天转发滑县旧志《颛顼高阳氏故都考》就是证明大城帝丘说早已存在。

     颛顼陵附近先后为澶州、滑州管辖,建国后属内黄县,也是各种文献资料记载混乱的基本原因。

     内黄县人民政府于1986年就确定大城遗址为古顿丘(帝丘),成为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还组织专家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勘探。但是,并没有发现地下有古城遗址。其实,从各种文献资料上可以看出,帝丘,也是一个大土山,地势很高。所以,虽然历经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帝丘古城并没有被掩埋在地下,而是被后世多次利用,反复作为都城、郡、县治所,五代后才逐渐失去了城市功能,慢慢蜕变为一个普通村庄。

      现在,大城村地势明显高于附近村庄,并和颛顼陵遥相呼应。这也充分说明颛顼帝建都、建陵选择地势高的地方是正确的。

      再说了,颛顼帝是一代明主人杰,他老人家把陵建在土山高地,能距离都城很远吗?濮阳高城遗址在地表以下10多米处,以颛顼帝的智慧,他能将都城建在低洼之处吗?总之,濮阳高城遗址确实是一座古城,但不一定就是颛顼都城。

      卫成公把都城迁到帝丘后,濮阳逐渐代替了帝丘这个名字。濮阳源之帝丘。但最初的濮阳并不等同于现在的濮阳。那种罔顾事实,篡改历史,刻意生拉硬拽的行为是极其错误的。

——上文转自《内黄老张》